李铁夫作品首次走出广东在北京展出
“李铁夫太棒了!”88岁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老先生表示,曾多次到广州想欣赏李铁夫的作品而未果,这次在北京的展览,他特地跑过去,临走时他说了这句话。作为1949年以来李铁夫作品首次走出广东在北京举办的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着实引起了不少在京学者的高度关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表示,“希望经过这一次作品的全面呈现、集中研究、集册出版等系列的动作,能为后人研究李铁夫提供一次系统的基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以广美美术馆 典藏李铁夫作品为主
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系列最重要的展览之一,以及北京画院2018年“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系列展”收官之作,“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李铁夫作品为主,同时汇聚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珍藏,全面涵盖李铁夫创作的油画、水彩、国画、书法、手稿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精品力作73件套。1949年以来,李铁夫作品首次走出广东在北京展出。
目前,广州美术学院是集藏李铁夫作品最完善的艺术机构。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称,“对保存、研究、推广、传承李铁夫艺术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胡斌介绍,从胡一川先生开始,广州美术学院对李铁夫留给后人的这批藏品就极其珍视,多年前就成立专项研究,在如何修复、如何保存等方面都经过反复推敲。“主要是从维护的原则去‘修复’作品,每一步都非常谨慎。”
此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北京画院关于举办展览有过多次的商议,三年前正式确定于2018年举办这个引起全国关注的展览。“与某些需要宏大辉煌场面的展览不同,我们这次选择到北京展览,需要的是深耕学术研究的效果。”胡斌介绍,在这次展览项目开展之前,对李铁夫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成果,此后的二十年,虽偶有研究论文发表,但始终未形成系统,“希望经过这一次作品的全面呈现、集中研究、集册出版等系列的动作,能为后人研究李铁夫提供一次系统的基础。”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称,“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李铁夫先生的认识过于表面化、碎片化。尤其是在北京地区,美术界的同仁和广大的艺术爱好者都知道李铁夫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但却很少有机会欣赏到他的原作,对于李铁夫的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他介绍,早在2008年,“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系列展”的起步阶段,便希望有机会能够举办李铁夫先生的展览,“因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进程中,李铁夫先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美术大师。”
“中国洋画家之老前辈,当首推李铁夫”
据悉,展览依据李铁夫的艺术创作和人生轨迹,共分为四个策展单元,第一单元“油画创作与革命时刻”,集中展示李铁夫在海外的革命经历与归国前后的油画创作,如《老年音乐家像》《未完成老人像》《冯钢百像》等堪称中国油画史上的经典名作。
第二单元“水彩写生与动乱萍踪”重点梳理李铁夫归国后辗转多地的人生经历,展现其在早期中国水彩画史上享有盛誉的名作如《瓶菊》《四川峨眉》等。
第三单元“书画言志与隐喻象征”则突出李铁夫于中国传统水墨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尤其是鹰、虎等题材的水墨作品,集中反映了李铁夫的耿介性格与关心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第四单元“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详细梳理了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的渊源关系,述说过去六十余年间李铁夫对广州美术学院教学的诸多影响与贡献。此外,本次展览还专门设置“李铁夫与齐白石”板块,反映“北齐南李”两位艺术大家的艺术观念。
胡斌介绍,李铁夫先生对油画、水彩、水墨、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都有涉及,“油画的风格上也是多元的,有比较古典画法的人像,也有明丽、用色稀薄的风景与静物,也有沉拙浑厚的表达风格。水墨方面则是鹰、虎的题材居多,我们推测可能跟他当时的家国情怀有关。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判断,他是一位奇崛孤傲的人,有一种桀骜不驯的刚毅之气。”
徐悲鸿曾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评价李铁夫的艺术成就,说:“中国洋画家之老前辈,当首推李铁夫,今年七十余,其早年所写像,实是雄奇。”
“李铁夫具有极大的超前性”
从时间上,李铁夫是目前可考的从中国到西方学习油画的最早一位。1869年,生于广东省鹤山县雅瑶镇陈山村龙门里的李铁夫,在徐悲鸿出生前的十年,十六岁的他已经漂洋过海到加拿大学画,据资料显示,李铁夫曾在留学期间,就是“学霸型”学生,1887-1891年,在伯父资助下,入读加拿大的阿灵顿美术学院,考试获得第一名,获首席(一等)奖学金一年,而在后来到美国后,也在美国纽约艺术大学“全堂大考复得一等第一名”,那年,他43岁。
杨先让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雪生的观点一致,认为李铁夫与美国著名画家威廉·蔡斯与约翰·辛格·萨金特是“交流切磋”艺术多年。“萨金特的画商业味十足,李铁夫的画艺术味十足。”杨先让评价称。
1921年,“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在广东省图书馆开展,副会长高剑父亲自借来李铁夫五幅人物、风景油画参展,胡根天用“很突出”来形容他的作品。这一次可以说是李铁夫作品较早亮相的一次,因为在海外四十余年的他,直到1935年1月,才在香港举办了归国后第一个个人画展。那一年,徐悲鸿在郑健卢、郑家聪兄弟安排下,前往香港土瓜湾拜访李铁夫,徐悲鸿被李铁夫肖像油画技巧造诣之高超所倾倒,称赞李氏“这样的好作品,只有在西方才能看到”。
“在清末‘外销画’这种通俗的艺术商品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李铁夫可以说是具有极大的超前性,远远抛离了同代的油画家,乃至后来一段时间的油画家,仍然未能达到他的那种眼界。”胡斌介绍,他的特殊性与后来与早期院校教育产生了关系的颜文梁、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不同的是,他具体跟当时的美术圈有一种怎样的关系、社会网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950年,81岁的李铁夫应邀出席华南文联筹备会欢迎大会,就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华南文联副主席,表示将自己全部的画作捐献给国家和人民。
两年后,李铁夫病逝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