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深耕粤东“最贫困”地带 精准扶贫走出东莞经验(1)
日期:[2019-01-16]  版次:[T16]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揭阳钱坑镇钱北村修建了观景台,以吸引游客。

■揭阳产业园新丰村修建了新的文化广场和村民活动中心。

■揭阳产业园新丰村驻村扶贫队员罗永辉,帮助贫困户子女辅导功课。

■揭阳钱坑镇钱北村招商引进的服装厂,让大家能在“家门口就业”。

■果寮里种出的潮州柑又大又甜,何志勇一举卖得好价钱,赚了人生第一桶金:6万元。

或“无中生有”,或“化零为整”,扶贫队为贫困户“刨” 出脱贫帮扶特有路径

三面环山,二水绕城,造就粤东古邑揭阳市独有风光。从热闹的揭阳市区出发,需要在高速公路驱车近100公里才能到达邻近南海的惠来县靖海镇后湖村。实际上,这里有一道风景独特,犹如天涯海角般的石笋海景奇观——客鸟尾。远离商业区域的客鸟尾海景,在交通不便的屏障下,尚养在深闺人未识,与之为邻的后湖村也不起眼,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为了帮助后湖村脱贫,2016年4月起,东莞对口帮扶的扶贫开始进驻这里。它们在或“无中生有”,或“化零为整”,为贫困户“刨”出脱贫帮扶特有路径。而在短短的近三年时间里,在东莞对口帮扶的扶贫队带动下,揭阳市114个相对贫困村里相继出现124个特色产业,成功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概况

『刨』出脱贫帮扶特有路径

从热闹的揭阳市区出发,需要在高速公路驱车近100公里才能到达邻近南海的惠来县靖海镇后湖村。在交通不便的屏障下,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后湖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2016年4月起,东莞对口帮扶的扶贫队开始进驻这里;2016年底,第一批100亩坡土被改良为七分沙三分土“试验田”,种下胡萝卜种子;2017年起,石碣镇成功打造“一村一品”扶贫项目,结束了后湖村“无产业”的历史。

因地制宜 1

选准产业破难题,神话出现了

后湖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村里交通、饮水问题突出;海边土壤多是盐碱土壤或以荒坡沙地为主,能种作物的耕地少。

这是这里的村民们世世代代为之懊恼的问题。由于无法种植高产作物,村民如果想吃大米,就必须要通过出海捕捞海产,然后跑到30公里外的县城换购。久而久之,后湖村荒地越来越多,更无任何主导产业。

2016年4月,为了破解后湖村的产业难题,扶植能长效运作的特色产业,东莞石碣镇扶贫队在后湖村经历了一番“开荒”。在荒坡沙地上开拓特色农产品产业,这似乎是个神话。然而,这个神话在东莞石碣镇对口帮扶的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后湖村实现了。

何齐英,是东莞石碣镇安监分局副局长,他驻扎到惠来后湖村之后,请来农业专家,和村“两委”研究过后湖村的荒坡沙土。他们并没有错过沙质土壤的价值以及海风带来的微生物,经过和村委、村政府反复讨论,扶贫队和村委村政府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引进了“广东菜篮子工程”中的龙头企业,开展胡萝卜种植项目。

当时,驻村队员和专家一起,在沙土上做文章,改良、调配沙土比例、播种……然而,当时的村民并不看好这波操作。“我们要种些东西都很困难,这片土地怎可能种出高产作物,增加村集体收入?”有村民提出了如此疑虑。

奇迹发生 2

荒土沙地种出了胡萝卜佳品

2016年底,第一批100亩坡土被专家成功改良为七分沙三分土“试验田”,种下引进自日本的阪田胡萝卜种子。种子发芽、生根……半年后,试验田收获了第一批水灵灵的胡萝卜。有贫困户摘下一根新鲜果实尝了尝,鲜甜爽口,质脆美味,果然是上好的胡萝卜佳品,当初的顾虑瞬间消除,并一致同意利用贫困村闲置土地,发展胡萝卜种植产业。

2017年起,石碣镇相继投入财政引导资金200万元,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实行“公司+基地+村+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成功打造“一村一品”扶贫项目,结束了后湖村“无产业”的历史。记者算了一笔账:石碣镇为此投入财政引导资金后,按投入总金额的8%作为年投资收益,每年可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增加16万元收入。

冬季的后湖村胡萝卜基地,绿油油的胡萝卜叶如绿毯般铺向天际,正在孕育的第三季果实,将于明年收成,预计每亩产量达3800吨。至今为止,村民及贫困户都不敢相信,胡萝卜基地这片宝地,曾是那片被唾弃的荒坡沙土……

连锁效应 3

创造岗位促脱贫,生活省心多了

胡萝卜基地还有一项“造血”功能。“该项目不仅有利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还解决了部分农民的长短期就业。”何齐英介绍。

据了解,胡萝卜基地经由龙头企业牵头后,优先对贫困户发出聘用邀请,为当地农民创造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冬日蒙蒙细雨温柔洒在基地的胡萝卜苗上,犹如母亲的轻吻。这片胡萝卜田,也是后湖村55岁的黄宝桃阿姨悉心呵护的幼苗。桃姨是后湖村贫困户,如今她因在基地工作而自豪:“我的收入比丈夫出海打鱼还高啊。”想到生计有保障,她开怀一笑,脸上都是笑纹。

桃姨有四名子女,早些年,子女读书的学费压得她喘不过气。“大女儿和二儿子读完初中就去打工,如今成了家,只能顾得上自己的小家庭。三女儿就读韩山师范大学大专班,今年毕业在中学任教,但工资只有3000元,生活费刚刚够自己花。小女儿最可惜,她明明考上了本科,家里却供不起学费,她只好降级去读大专,如今学费还要靠助学资助。”屋漏偏逢连夜雨,2016年一次台风后,她的旧居被风刮倒,不得不举债建新房子。

苦了大半辈子,改善家里生计是桃姨最渴求的。十几年来,她的丈夫患上甲亢,因为家穷,治疗断断续续,还要出海打鱼。运气好,能捞到较贵的午笋鱼,运气不好,只能空网而归。

“我现在在基地打工,每天就有100元工钱,打工同时还能照顾家里,十分方便。”3个月前,桃姨开始在胡萝卜基地打工,“我是全勤的!一个月干活30天,就有3000元工资,现在收入比老伴还高。”如今,她开始谋划用工钱还债,顺便再给家里添置些新家具。“现在的生活,比以前省心多了。”她希望,家里的好日子,就像这500多亩基地的产业,越来越红火。

■特刊主编:黄越尧

■版式设计:李涛 吴煌展

■本版文字: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本版图片: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