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以奖代补激发斗志 产业造血加速脱贫(2)
日期:[2019-01-28]  版次:[T13]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曲江区樟市镇西约村村民种植的马蹄喜获丰收,将带来可观的收入。


■韶关市浈江区大村村民依靠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增加收入。

关键词 3

奋发

小激励大反应,盘活荒地促农户增收

新快报记者发现,产业、就业等奖励补贴,仅占农户收入的1/8-1/10,却是“抛砖引玉”的妙招。该措施的影响下,不少贫困户重新开垦闲置土地,或生产或就业,心中充满斗志。

近三年来,东莞驻韶关扶贫工作组在所帮扶的地区,落实“先扶持后奖补”产业项目资金使用方案,激发贫困户的内在生产动力,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此举吸纳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789户参与特色产业生产,20759人参与资产性收益,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双赢”局面。

像叶秀娣一样蝶变脱贫的农户,在韶关地区为数不少。生活在浈江区大村村的农户吴健辉,家中有重度残疾的6岁女儿,因病致贫、家中有4名幼儿要养,这曾让他挣扎在崩溃边缘。

同样是“奖补”推动,加上东莞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队长陈庆红的激励,吴健辉重拾信心,面对生活。

2012年,吴健辉的女儿小新怡年仅1岁,意外严重摔伤了左小腿,腿骨骨折成“Z”形。因为家境贫困,他花光积蓄,依旧与优质医疗资源失之交臂。东莞市教育局扶贫工作队进驻后,为小新怡找到了好医院。小女孩在东莞市教育局帮助和爱心捐赠下,走出穷乡僻壤,进行康复矫形,如今正在康复。

心头大石放下,吴健辉又受陈庆红鼓励:“你这么年轻,一定可以通过工作和发展产业,摆脱困境的。”果然,吴健辉不负众望,从2017年开始,他建起了家庭养猪场、养鸡场,承包他人的田地,扩大水稻、花生种植面积到8亩等,家庭经济显著增收。

2019年春节前夕,许多曾经的贫困户,正笑逐颜开回顾生活的蝶变。叶秀娣家中添置了新电器——42英寸液晶屏幕大电视以及一台小型冰箱。“买到这两样家电,我最骄傲了!未来一年,我也要努力赚钱,将盖房子的债务还清。”

搬进了新房子是吴健辉一家的最大改变:“去年挣到的钱,够新家装修卫生间和厨房,2019年,我们家要把买地砖的钱赚回来,给孩子们装修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4

布局

巩固传统发展特色 形成“一村一品”

造血,是激发贫困户生产积极性的良方;为贫困户生活加上一道保险线,就要打造产业。

在翁源县龙仙镇青云山下青云村,水泥路两边成片的扁豆田延绵千亩农田虽在隆冬,仍不难看出刚丰收过的痕迹。扁豆,曾在该村农户眼中极为普通,意想不到的是,正是选准产业发展模式,规模化发展,曾经只占地几十亩的扁豆田,变为1300亩扁豆基地,更形成了“一村一品”。

东莞市寮步镇驻翁源县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是扁豆种植的主要推手。队长尹仲彬介绍,青云村有种植扁豆和鹰嘴桃的传统,其中扁豆生产周期短,2月播种,同年4月底就可以开始收获。经过计算,每亩扁豆产值约1万元,扣除3000元的成本后,每亩纯利约7000元。

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少村民有担忧,害怕失败。扶贫队提议,由党员带头种植,当地52名党员农户还联合发起成立了青云山扁豆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形成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扁豆丰收时,有公司来收购,不愁销路。”尹仲彬介绍。

如今,青云村扁豆连片种植达1300亩,产值达1000万元。其中,21户贫困户参与种植58亩,再加上奖补鼓励,累计增收54.8万元,人均增收约4000元。

打造扶贫产业,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保障。韶关市委副秘书长、东莞市驻韶关扶贫工作组组长林映鹏介绍,工作组按照“巩固传统种养、发展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的思路,将韶关地区原本零散的农产品养殖模式变为规模化,继续发扬传统品种种植,同时又发展了百香果、葡萄、无花果、草珊瑚、胡须鸡养殖、黑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

和青云村的扁豆一样,马蹄、粉葛、胡须鸡等,都是韶关地区遐迩闻名的农产品。近三年来,经过各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进行产业帮扶规划,目前,已经建立健全了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234个,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69家,启动种养、乡村旅游、电商、光伏以及购买商铺等农业特色产业和资产性收益扶贫项目737个,带动贫困村、户集体增收。

林映鹏介绍,发展产业扶贫,实施“先扶持后奖补”,只是东莞扶贫工作组在韶关地区的扶贫妙策之一。一户一策精准识别、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健康文教帮扶到位、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结穷亲”等“六种帮扶模式”环环相扣,促使韶关209个相对贫困村进入“脱贫倒计时”。

关键词 5

成效

农户钱袋子增收 田园生活更宜居

据统计,到2018年底,东莞扶贫工作组对口帮扶的韶关相对贫困村,累计预脱贫23984人,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率达到95.62%。有劳动能力的预脱贫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90.19元,被帮扶贫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7.8元,远高于省定贫困村标准。

人心齐,泰山移。在扶贫工作组“六种扶贫模式”作用下,村干部、驻村扶贫队员和村民之间产生极大信任,在这种和谐关系驱使下,一条条乡村,正在变美:

曾经遭洪水肆虐的西约村,在村党支部、村干部、驻村扶贫队的带头下,携手村民美化村容村貌,一起砍竹子、捡石头,建设村中河堤花基,为房屋墙壁作彩绘,如今变为“网红村”。

青云村完善了道路硬底化、水库发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后,正筹划依托身后的古村落和青云山生态森林公园,打造生态旅游景点。

虽然东莞市扶贫工作组为韶关地区留下斐然的扶贫成绩,但林映鹏表示,韶关地区的潜力远不止于这些。“我认为,今后韶关乡村的发展,可以遵循‘农旅结合’的思路继续拓展。韶关堪称岭南生态库,被山水环绕的村落都有着年月悠久的历史。今后,还可以结合产业扶贫带来的成果,开发更多乡村旅游资源,让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扶贫队员终有一天会撤离,但打造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则能化成‘永不撤走的扶贫队’,巩固精准扶贫成果。”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