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韶关黄塘村办春晚 百万网友线上打Call
日期:[2019-02-01]  版次:[A11]   版名:[公益]   字体:【
■台下观众 热情高涨。

■帮扶单位捐赠设立黄塘村产业引导基金和文艺发展基金。

■许金顺(前排右一)与姐妹们表演舞蹈《中国梦》。

1个贫困村有5支广场舞队,文化振兴唤醒古村底蕴

场内村民摩肩接踵,百米外楼顶天台上,晚到的观众翘首遥观。流光溢彩的舞台上,劲舞炫酷、民谣回转、高歌入云……台下,老者抚须浅笑,孩童拍手尖叫,年轻人则保持着端举手机的姿势,记录每个精彩的瞬间。1月30日晚,韶关市黄塘村,千人齐聚,以“乡村春晚”的形式喜迎新春。晚会由黄塘村“两委”携手广东省委政研室(改革办)驻村扶贫工作队、碧桂园集团、欧昊集团共同举办。当晚的黄塘村被围得水泄不通,附近镇上的居民也纷纷赶来看热闹。乡村春晚还获广东部分媒体同步直播,国内超百万观众同步线上收看,为广东新农村打Call。

就在一年多前,黄塘村还是一个“脏、乱、差”闻名的贫困村。短短一年时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也迸发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气神。为什么?

■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王飞摄影报道

妈妈们被广场舞“叫醒”

53岁的许金顺只化过两次妆,第一次是做新娘的那天,再就是在乡村春晚的舞台上,和姐妹们一起表演广场舞。“有了广场,我们村里组建了5支广场舞队!”她笑眯眯地说,白天耕田,晚上练舞,黄塘村的广场舞已在当地扬名。“参加舞蹈队以后,我像变了一个人,特别高兴。”许金顺还拉自己的妯娌一起加入舞蹈队,最让她们开心的是,家里的孩子都支持两个老人去跳舞。

许金顺25岁的女儿黄丽双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工作。当目睹作为省定贫困村的家乡,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浪潮下,经广东省委政研室(改革办)和碧桂园集团携手步步推进发生巨变后,毅然决定返乡发展。去年,法学专业毕业的黄丽双考取社工证,正式成为翁城镇一名执业社工。“原来的专业和现在学到的社会工作领域的知识,可以让我为乡亲们做很多事。”妈妈在台上表演,她蹲在舞台下认真录影,“拍完给妈妈看,要她更自信!”

黄塘村里,像黄丽双一样返乡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从城市带来新观念、新思想,与淳朴的乡土文化碰撞、融合,唤醒乡村文化底蕴。黄塘村曾经失落的客家文化也重新焕发生机。在春晚舞台上,一曲《山竹情缘》的客家采茶戏打动了在场观众,“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客家人的戏!”一位老人跷起大拇指介绍。

家乡巨变带来发展机遇

晚会上,另一位返乡扎根创业的青年代表黄晓武上台分享了家乡巨变给他带来的机遇和发展。

两年前,23岁的黄晓武回乡创业,靠着在外打工赚取的本钱入行挖掘机施工队。但初回乡里,黄晓武一度无活可干,“差点破产了。”他笑言,好在2016年广东省委政研室(改革办)进驻对口帮扶省定贫困村黄塘村,次年6月,扶贫工作队联合碧桂园集团共建新黄塘,黄晓武有了新机会。他积极参与村里的“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挖基坑,修路,将原本脏乱的鱼塘小道变成了村民的休闲步道。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黄晓武参与并见证了黄塘村的“蝶变”:雨污分流系统建成、垃圾投放有了规定,昔日污水横流的场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碧水亭台、庭院楼榭。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碧桂园集团在此间派出扶贫干部驻扎一线,帮助村庄新建、扩建、硬化村道和机耕路9段共7.55千米,安装路灯105盏,还打造了村委前环大池塘627米休闲步道,助力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美丽乡村”成就“美丽生活”。黄晓武抓住机会,施工队的挖掘机从1台发展到3台,业务已逐步扩大到邻村。“我会更努力,用实际行动回报乡亲!”他说,新的一年,挖机3人小团队将再接再厉,为家乡做出更多贡献。

振乡魂设立文化发展基金

提振黄塘村精气神,绝不止于一场乡村春晚。晚会现场,关乎黄塘村日后发展的3个揭牌仪式先后举行:黄塘村乡村产业引导基金、乡村文艺发展基金设立仪式;中共碧桂园集团韶关区域支部委员会、中共翁源县翁城镇黄塘村支部委员会、党建结对共建揭牌仪式;黄塘村“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揭牌仪式。

其中,广东省委政研室(改革办)和碧桂园将各出资50万元,成立黄塘村乡村产业引导基金;碧桂园另出资30万元设立黄塘村乡村文艺发展基金,通过党建扶持、资金引导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场揭牌仪式让台下的乡亲们欢欣鼓舞,“我们有好运气,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安度晚年,还能看到更好的明天。”60多岁的退休教师何花由衷感叹。

远山已如黛,近水仍潺潺。当晚9时许,在女高音歌唱家崔峥嵘响彻云霄的一曲《为祖国干杯》之后,乡村春晚落下帷幕。

“这场乡村春晚展示了黄塘村近几年的精神风貌变化,也传递着村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这是源于群众对于党和国家政策、对扶贫工作的肯定。”翁城镇政府干部陈燕群认为,“可以说,‘乡村春晚’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物质富裕的获得感,还更有精神富有的充实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