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建“农联网”平台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日期:[2019-02-01]  版次:[A04]   版名:[2019广东两会·话题]   字体:【
■代表们关注本报《广东扶贫特刊》。新快报记者 孙毅/摄

如何将乡村扶贫与发展联动?多位代表开出“新药方”: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现二者联动,变“输血”为“造血”?在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面对老问题新情况,多位代表开出“新药方”。有代表提出农村产业存在同质化、碎片化等问题,有地方“一把手”来分享经验与方向。通过建言献策,代表们期盼乡村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黄 婷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李佳文 黄 婷 黄闻禹

看报告

多地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昨日,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顺利闭幕。新快报记者获悉,目前除佛山、梅州、中山等少数几个地市外,省内其他地市“两会”均已召开,记者梳理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大多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注重扶贫与发展联动。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动态管理,确保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实现每个有劳动能力、有参与意愿的相对贫困户都有扶贫产业项目带动。统筹推进教育、社保等保障性扶贫,实施就业、健康、住房等扶贫等。

潮州市则明确,要“把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潮州菜师傅”工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扶贫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级联动模式,建立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汕尾市今年将“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列入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今年要确保1.7万相对贫困人口如期高质量脱贫,其中列出了多个“造血”项目:如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帮扶模式,鼓励引导贫困户入股收益项目,增加财产性收入;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帮扶模式,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摆问题

农产品缺乏第二、三产业配套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同时培育一批全产业链企业集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南澳有紫菜,澄海也有紫菜,这两个地方特色产业的同质化该如何解决?”省人大代表、汕头市金平区工程建设安全监督站副站长张赟表示,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要解决乡村经济碎片化、同质化的问题。特别是粤东农村地区,区块、产业、产品小而散,很多相关的政策规定并不适用,经常出现有政策措施而无法落实、无法使用等现象。

张赟还提出,目前农村农业产品多数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缺乏第二、第三产业的配套。企业同质化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现代产业基地,缺乏产业投资、科技服务、农业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和物流、交易平台等全产业链的完整配套。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农村地区将数字化信息运用到生产管理上依然滞后。

谈建议

建农村数字化信息平台

“都在说‘农业+互联网’,互联网之上又有物联网,为什么不能建一个‘农联网’呢?”面对农村产业的产品同质化与碎片化、缺乏全链条等问题,张赟建议,规划建设农业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即建立“互联网+农业”平台“农联网” ,覆盖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电商运营、农产品安全等功能,集聚农村电商创业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配套设施。同时,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将省内各农村地区串联起来,互通有无,互利互惠。”

对于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云浮市委书记黄汉标表示,将继续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鼓励发展一批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主体,全面推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和销售链。

“三变改革”盘活资源

“乡村振兴,脱贫是前提,而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产业扶贫。”省人大代表、高州市委书记黄晨光表示,在产业扶贫方面,高州立足于本土的农业资源优势,当地的6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落实到产业项目就业,不仅提高了产业效能,还带动了农户增收。

“‘三变改革’试点,使农村资源变资产,扶贫资金变股金,农民成股东,盘活了高州的资源,建立起长效扶贫机制。”黄晨光介绍说,去年6月,高州在4个镇7条村启动“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现已流转土地、山岭近1万亩,各试点村的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今年1月份,南塘镇古郡水城项目,向685名村民发放了年度土地租金和停车场项目收益分红,合计57000元,最高的一户领到1039元。他表示,大力推广“三变改革”试点,将有效增强扶贫的“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是掣肘乡村发展的一大因素。农村地区如何为人才栽好“梧桐树”?黄汉标直言,要在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上下功夫。他介绍,去年以来,云浮启动实施了“千人计划”“人才培养”“人才回乡”等三大计划。其中,在人才引进上,计划为每个乡镇配备3名规划、旅游、农业专业的大学生,目前已引进80人。近期云浮还计划成立服务云浮市乡村振兴事业的办学机构——云浮乡村振兴学院,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训、智库建设、专业指导等方面统筹谋划。

“扶贫要先扶智。”省人大代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淳溪小学校长黄芷君则认为,“高质量脱贫”要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上的脱贫,要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加大乡村教育的投入。

会场花絮

新快报推出 “扶贫特刊” 助力广东扶贫

广东的精准扶贫,一直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理念,广泛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

在今年的省人代会上,会场内有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市代表就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话题建言献策;会场外,新快报则用实际行动助力广东脱贫攻坚,并在1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当天推出第四期24个版《广东扶贫特刊》,聚焦广东扶贫工作。

在广东省扶贫办大力支持下,新快报已顺利推出四期《广东扶贫特刊》,共计50多篇报道,记录了20个地市60多家省直、中直、市直单位和企业的扶贫历程,以及数十位奋战在扶贫一线的队员的工作和生活。

采访中,新快报记者赴扶贫一线,走进乡间小镇,对话扶贫队员,探访贫困家庭,用文字、照片记录下扶贫一线凝心聚力的扶贫之路、致富之路。这其中有盖房搭桥助学治病拔“穷根”,有以奖代补、产业“造血”帮助特色农产品出山进城,也有扶贫先扶志、大兴教育实现高质量脱贫……每一个故事、每一个脱贫家庭的背后,都有广东扶贫人、特别是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工作队员们的坚守与奉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期《广东扶贫特刊》推出当天,新快报记者带上第四期特刊与一至三期的合辑特刊上会,赠与代表阅读,报道也引起多位代表关注、传阅、点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