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镂于金石,书于金帛——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策展人吴丹微:刻符是文字起源的试验性产品
日期:[2019-02-03]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双墩刻符 新石器时代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 蚌埠市博物馆藏

■卜甲 商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

■西周虢国虢姜铜鼎

■太师虘簋 西周 陕西扶风县任家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仓颉造字”这一说,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必须要有出土文物作为载体。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但不是最早的文字。目前考古已经发现了夏代水书、陶寺朱文、骨刻文、半坡陶符、双墩刻符等古老的原始文字。陶符、刻符是否为文字的起源,业界也存在很大争议。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贾湖刻符是距今最久远的文字符号

中国文字承载着浩瀚悠久的中华文明,传播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那里原是商代后期的国都“殷”,即所谓的“殷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但是,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说,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国文字展》策展人吴丹微,向收藏周刊记者介绍,大家熟知的最早是上古时期的仓颉造字,但那是神话传说,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过来的,所以造字的最早方式就是象形。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宣教部史林花介绍,早期的文字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记号,另一个是图画。由这两个来源创造出的字就是指事字和象形字。

根据考古发现,8000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刻符,被称为贾湖刻符,是中国距今最久远的文字符号。

我国最早期用刻画符号的方法记事产生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半坡遗址,其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画符号,即半坡陶符,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则是最早出现的采用彩绘符号来进行记事的文化,这些彩绘符号都具有一定的记事意义,而图画文字最早见于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大汶口文化中使用的陶文,共发现了9种符号,其中有6种已可解释和译读。

“刻符到底是不是文字呢,这个存在很大争议。”吴丹微表示,刻符其实可以理解为在文字起源时候的一种试验性的产品,它可能确实是用于记录。贾湖刻符跟两千多年后的甲骨文有很大的相通之处,但是具体有什么关系,还有待考究。

青铜礼器是商周时代统治阶级礼制的象征

1899年,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买到有古老文字的“龙骨”中草药,发现了上古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由此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

郭沫若有诗云: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00多年来,一共整理出4000-5000个甲骨文单字,公认已释读的字1500-2000个。

商代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用汉字记下的文字资料,最早发现于安阳殷墟。“我们说文字并不是发源于商朝,因为文字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吴丹微认为。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王室的遗物,当时商王预计进行的一切活动,必先贞卜,根据贞卜结果而决定行止。卜辞就是记录所贞卜事务及其决定行止的刻辞,内容非常丰富,俨然是一部记录商王平日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活动的日志。

商周时期是我国重要的青铜时代,当时的青铜器上刻有或多或少的文字,这些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是周代书体的主流,因大多是铸刻于钟鼎之上,又称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年,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数约2420个。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在冶铸技术、造型工艺、花纹雕镂等方面,均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商周时代的上层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或婚丧礼仪时,都是用青铜礼器。“一方面为了表示敬重先祖;另一方面借此宣扬和显耀自己的尊贵地位和财富。因此,青铜礼器是商周时代统治阶级礼制的象征。 ”吴丹微介绍。

秦代“书同文”创制小篆,统一全国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的措施,创制小篆,统一全国文字,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以秦国小篆为标准,在七国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标准化字体,并以《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作为全国推广的范本,明确了文字的使用标准。如今,我们可从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以及一些刻有铭文的秦代遗物中欣赏小篆结构方正、端庄秀丽的风格特征。

小篆这一字体伴随着秦朝兼并战争的进程,推行到各地,这就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奠定了基础。相比大篆,小篆在书写笔画、形状上更加规范,简省了一些偏旁部首并将其位置固定下来,线条匀称,字体略长,看起来比较挺拔秀丽,而且字数比大篆多。

除了有官方规定的文字用小篆以外,秦始皇还默许民间使用由秦国文字的俗体演变而来的隶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是时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可以推测,隶书是一种比小篆更简便的写法,因其书写效率更高,便成为秦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字体,并最终在汉代取代小篆的正统地位。

在目前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已出土了大量秦汉简牍。简牍文字以软笔书写,主要施用于公文书。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了一批南越国木简,不仅填补了岭南地区简牍考古的空白,改写了广东无简牍的历史,还极大地扩展了南越国史的研究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延伸阅读

商王武丁与妻子妇好的 恩爱日常

在遥远的商周时代,甲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身上那些奇特的符号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1928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坑震惊世界,这些甲骨除了有商王武丁祭祀国家大事的记录,关于其妻子妇好的名字也频繁出现了几百次。妇好,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随着河南殷墟妇好墓的发现,更多地被世人所知。

武丁一生有六十多位妻子,却在这些甲骨上为妇好刻下了满满的“狗粮”,我们从下面这些甲骨的卜辞中体会一下:

贞:于妣庚御妇好

卜辞问:要祭祀妣庚来治愈妇好的疾病吗?

贞:乎妇好见多妇于彳羊

卜辞问:妇好在彳羊这里与其他妻妾或者女性贵族见面怎么样?

贞: 妇好不延疾

卜辞问:妇好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呀?

贞:妇好弗疾齿

卜辞问:妇好的牙齿没有疾病吧?

贞:妇好其来

卜辞问:妇好会来吗?

……

另外还有诸如妇好出征胜利了吗?能生小孩吗?她生小孩会不会难产啊?是男孩还是女孩等日常生活当中琐屑得不能更琐屑的问题。

可惜,妇好最后还是早于武丁而离去,武丁对她的死执着而无法释怀,在甲骨卜辞当中刻下了“贞,妇好死乎?”“贞,王梦妇好。”舍不得爱人的离开,武丁破例把妇好的墓安置在了离自己最近的宫殿东南角,又担心妇好到阴间会遭受攻击,为了她的幸福,武丁举行过多场盛大的祭祀,最后为其举行了冥婚,把她嫁给了三代先祖(祖甲、祖乙、成汤)以求庇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