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港古村再现海丝风采 构建世界级别文化地标
日期:[2019-02-07]  版次:[A04]   版名:[欢喜过大年]   字体:【

●海珠区黄埔古港古村

■关键词:海丝风采、贸易、文化地标

“杰阁嵯峨凤浦中,海帆层出虎门东。朅来喜阅梯航遍,一统车书万国同。”地处广州市海珠区琶洲东区的黄埔古港古村,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地之一、贸易全球化进程中重要的历史承载地和南粤水驿道文化的历史见证地,也是岭南村落与滨海古城镇并存的独特空间载体,及凝聚宗族文化和侨乡文化的特色村落。对此,文人墨客的诗句多有记载。

近日,黄埔古港古村历史风貌区暨黄埔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公开征询意见,这里将重现“海丝风采”,构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引领的世界级文化地标。

【到此一游】

古港古村到处是珍贵历史遗迹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黄埔古港古村至今保留了大量的珍贵历史遗迹、文物,向游客展示了独特的岭南特色建筑和祠堂文化。

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黄埔村曾是珠江边一片滩涂,称之为“浦”,原名“凤浦”“黄圃”“凰洲”。原黄埔村的南、北门各有一块碑石,南刻“凤浦”,北刻“凰洲”。

从凰洲牌坊进村,沿着柳塘大街前行两百米,即可看到黄埔古村一处标志性建筑物——古朴、庄重的北帝庙。北帝庙又名玉虚宫,始建于北宋,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里尚存8块重修北帝庙的碑记,上刻1755年《重修北帝庙碑记》中“黄埔税口肆员”等重要文字资料。

游完北帝庙,沿柳塘大街前行百米转入惇慵街。惇慵街的姑婆屋、日本楼等建筑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珠三角自梳女的风俗18世纪末开始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潮流”。黄埔古村的姑婆屋建于清朝,共有三间两层一院一门廊,建筑材料全部使用青砖,每个房间门上都有精致的浮雕。

黄埔村的布局有明显的商业特征:村中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商业中心,东市即村落中心的黄埔直街,附近分布了不少祠堂;西市即靠近码头的海傍街,专为来往的贸易人群服务,体现了过去岭南水运城镇特色。

从祠堂街、吉辰大街朝西南方向前行,来到凤浦门遗址(凤浦牌坊),其中一面是原有的“凤浦”石匾额。牌坊两侧有当年的村落围墙和门楼的遗迹,门楼是一个面阔9.2米、进深7.2米的建筑,墙体由灰砂、蚝壳、黄泥夯筑而成。

经过凤浦门遗址,到了下一站黄埔古港,眼前豁然开朗。在古港景观区的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内,市民游客可以从展示的图片、实物、模型、蜡像、影像播放等,了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辉煌。

【发展大计】

世界级文化地标以海丝为引领

近日,黄埔古港古村历史风貌区暨黄埔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征询意见对外公示,规划范围包括黄埔古港、古村和石基村部分用地,总面积达114公顷。其中,黄埔古村主要建成区、黄埔古港及其水域、腹地范围纳入黄埔古港古村历史风貌区,面积约86公顷。

按照规划,划定中国传统村落黄埔村的保护范围总面积48.7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8.1公顷,建设控制地带30.6公顷。此外,将保护范围以外面积37.3公顷的区域划为环境协调区。据海珠区有关部门介绍,在遵循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将实现“构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引领的世界级文化地标”的目标。

保护又分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大类要素:前者含传统格局与风貌、不可移动文物49处、历史建筑3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4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67处以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后者包括“凤浦”传统、北帝诞、舞龙、赛龙舟、“姜撞奶”制作技艺、“艇仔粥”制作技艺、“哥德堡号”三次到访黄埔古港、“中国皇后号”首航抵达黄埔古港、中山舰舰长黄埔村人冯肇宪护卫孙中山、“清华之父”梁诚力劝退庚款。

为保护传统村落整体风貌,规划规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环境协调区内经批准允许的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建筑高度分别不应超过12米、18米、30米。

【街谈巷议】

“古港古村古街应尽可能保留”

走进黄埔古村,随处可看到祠堂。“想了解黄埔村的历史,可以先去梁氏宗祠的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看一看。”位于黄埔村的黄埔中学原校长、今年80多岁的冯泰斌向游客推荐必去的景点时这样说。

“不管人在哪里,宗祠意味着根脉,也是文化的延续。”在梁氏宗祠外拍照的市民项先生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祠堂文化知之甚少,因此更要保护好文化遗产。

“古港、古村、古街,历史风貌和建筑记录了黄埔村的来龙去脉,能保留的应该尽量保留。”冯泰斌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黄埔村民。他认为,古港、古村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保护发展也需要统一协调。

海珠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则表示,为让黄埔古港古村“再现海丝风采”,将重点制定黄埔古港提升方案;策划5条对外线路强化与琶洲塔、长洲岛乃至十三行等“海丝”资源的联系;结合古村古港资源条件,提出文商旅融合的功能业态升级方向;重视人居环境,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内部交通组织、公共活动中心等的优化措施。

■新春有乜玩?

古港:清朝时

曾是外贸“黄金口岸”

据《黄埔梁氏家谱·艺文谱》记载,“所居凤浦,地虽偏隅,南滨大洋,夷舟蚁泊,奇观萃焉”。说的就是黄埔古村的黄埔古港,自1757年清政府颁布一口通商政策后,这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外洋船舶只准停靠在黄埔古港,办理卸货、通关及回程手续,黄埔古港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口岸”。

据统计,1758年至1838年的80年间,有5107艘外国船只在黄埔古港停泊,这里实际为贸易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平台。十三行到黄埔村一带江面帆影绰绰,往来穿梭,十分壮观。2006年,广州市、海珠区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重访广州,对黄埔古港进行了综合整治建设,投资建设了黄埔古港景观区,包括古港公园、“哥德堡号”重访广州纪念雕塑、亲水堤岸等景观以及粤海第一关纪念馆。

古村:

宗祠有260年历史

祠堂是黄埔古村的一大亮点。据最新统计,黄埔村内至今保留了清代祠堂15座、家塾2座、宫庙2座。

与其他岭南古村落明显不同的是,在黄埔村里,罗、冯、胡、梁等大姓之间的居住界限划分并不明确,各姓祠堂甚至混在一起,民居也是相互毗邻、相互混杂。来黄埔村的游客若想集齐祠堂的图像,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脚力。而在这么多的祠堂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胡氏大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

■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统筹:新快报记者 张小奋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摄影:新快报记者 凌玉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