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省教育厅创新教育扶贫 让老师找回职业成就感(2)
日期:[2019-02-28]  版次:[T19]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虽然已经放假,但黄坑中学篮球场上很多人在打球。

■蓝金莲祖孙四人坐在新家门口合影。

■9岁的余宏伟向记者展示自养自制的腊鸭。

自从工作队进驻开始,黄坑中学的“蜕变”一直在持续,今年对于该校师生来说,他们又有了新期待。新快报记者从学校获悉,今年秋季开学,斥资1800万元建设的多功能艺术楼将全面启动,在这里不仅有高标准配置的阅览室,学生娃们还将拥有全新的琴房、科创中心。

“大楼一共有五层,目前已经初见雏形,计划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对于大楼的使用,陈盛荣表示,学校已经有初步安排,一层二层设为图书阅览室,将满足全校学生的阅读需求,三层将打造成音乐教育中心,将现有的画室与琴室分离,“每一年我们都有走术科专业的学生,去年有十余名音乐生,学校希望尽可能为不同学生创造学习条件、环境。”

“四楼我们希望打造成一个创新实验室,包括科技活动中心。”对于大楼的启动,陈盛荣非常期待,他希望借助该中心,能让更多孩子接触前沿科技,开拓视野看世界,“五楼我们计划做一个培训中心,主要对周边的村民开放,培训农村的科技人才。”

驻村两年多,看着黄坑中学一点点变化,王春涛感触良多,他直言教育扶贫的意义在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因而除了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外,工作队还多方联系,为学生搭建不同的交流活动平台,比如在寒暑假组织外国学生来学校交流,“扶贫先扶志,希望学生在学校学习有归属感,懂得为什么而学习。”

见证学校的蜕变,校友叶晨亦感触良多,他笑言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希望母校越来越好,更多学弟学妹从这里走出去”。

3

初见成效

老师有了归属感,学生回流展现新活力

配合学校设施设备升级提质,黄坑中学亦开启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创新,比如总结英语教学经验,在初一学生中开启英语教学试点改革。严娟虹透露,试点效果明显,此前考试二三十分的学生大有人在,如今初一年级英语平均分已经达到60分及格线。

在校长陈盛荣看来,学生成绩提升值得欣慰,更令他欣喜的是,整个学校风气风貌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升级,全校师生的凝聚力更强。”他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据,继2016年招收480名学生,转走了140多人后,2017年收了400人,转走了30多人,2018年招收400人,转学的只有11人。

“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学生人数在回流,说明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在增加,学校更有活力。”采访中,陈盛荣表示,不仅学生留下来的多,如今教师离开的比例也逐渐降低,“以前我们有一句话,‘走掉的老师,还可以办一所黄坑中学’,这两年老师走的不多了,还逐渐形成一个聚力效应,吸引其他学校的老师过来。”

对于学校影响力的构建,陈盛荣直言,学校将会继续敞开大门,一方面让周边村民走进学校,直观感受黄坑中学的变化,增强大家对农村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公众监督学生,学生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村民,“学校刚开始开放的时候,一些人进来之后垃圾到处乱扔,越是如此,学校便让学生搞好校园环境,渐渐地,进来的村民也养成了好习惯,不再乱扔垃圾。”

扶贫看点

1.开设淘宝店 帮忙销售土特农产品

借助教育扶贫的优势,工作队协调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到黄坑村开展实训,并为村民建立了淘宝店、微店,助力销售土特农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为规范管理黄坑村电商产业,黄坑村成立了“南雄市奔康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电商+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学校+企业”多位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统一负责黄坑村农产品线上线下的收购、管理、销售。

2.入股光伏发电为贫困户增收

为让贫困户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在工作队协调下,黄坑村入股多个资产项目,其中以资金入股南雄市浈江光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扶贫项目,投资人民币60万元,合作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据悉,双方投资合作年限25年,前20年按照投资金额的8%收益分红,在脱贫攻坚期间,入股光伏项目所得收益平均分配给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年均回报约1000元;脱贫攻坚结束后,建立黄坑村可持续发展基金,继续助力黄坑村长远发展。

3.自筹资金入股资产收益项目

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征求贫困户同意,该村还先后入股多个资产收益项目。目前,项目进入分红收益阶段。

其中,由省教育厅自筹资金出资,贫困户以户均2000元的额度入股南雄市奔康种养专业合作社,年底户均分红600元;以财政资金入股黄坑镇海晟家庭农场土香猪养殖项目89391.89元,人年均回报约150元;2018年10月,黄坑村以财政资金入股35万元到南雄市统筹的阳光玫瑰葡萄园项目,进一步夯实贫困户稳定增收基础。

扶贫故事

告别怕风怕雨的危房 祖孙四人有了安稳的家

黄坑村地处南雄市东北面,是黄坑镇政府所在地,辖7个自然村14个村小组,全村592户2505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及外出务工。

2016年工作队驻村后通过走访调查、入户登记、数据核实,确定贫困户52户。

83岁的蓝金莲是其中一户,儿子入狱,儿媳不知去向,老人带着孙辈三人生活,且其中两个小孩因为超生而无法上户口。工作队造访黄坑村前,全家人收入来源为每月100元的养老金。

“坐在昏暗、潮湿、闷热的黄泥房中,看到三姐弟从外面捡回垃圾和枯枝烂叶,像小老鼠一样钻进危旧不堪的家中时,心里一阵难受。”与蓝金莲一家的初次接触,令王春涛感慨不已。此后,工作队积极奔走,首要解决其危房问题。

“那时候又怕风又怕雨,怕黄泥房子塌了压住孙儿孙女。”1月24日一早,在黄坑村,新快报记者见到了蓝金莲,此时她与孙儿三人正在屋里忙活,老人谈及所住危房往事,心酸不已,“我们没有钱也没有办法”,话锋一转,乐观的老人开始道谢,2017年在工作队的帮扶下,祖孙四人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孩子的户口问题也解决了。

危房改造花了4.5万元,老人没有花一分钱便住进了新房,工作队还为祖孙四人办了低保,算上光伏发电等项目的收益分红,如今一家人的生活已不愁,用老人的话说:“以前好多天都吃不上一顿肉,现在想吃就可以去镇上买。”

腊肉飘香的二层小楼

贫困户开启幸福生活

走进黄坑村余先才的新家,很远便有腊味飘香,在新建的二层小楼阳台上,腊肉、腊肠、腊鸭挂满几根长竹竿。

扶贫队到来后,余先才勤勤恳恳种地、养鸡、养鸭、修房、打短工,过去的2018年,他很忙,付出得来回报,赶在2019年农历新年前,一家人住进了新房。

1月24日,新快报记者来到了他的家。谈及眼前的房子,余先才说,他已经快六十岁,上有母亲,女儿余红嫔13岁,儿子余宏伟9岁,妻子无劳动能力,他本以为一辈子都要蜗居在一间雨天漏雨、晴天爬蚂蚁的房里,“要感谢政府的扶贫政策”,这是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去年他种了10亩水稻,一方面销售稻米,一方面以奖代补获得额外一笔收入,此外还养了一批家禽,危房改造享受政府部分补助,“我和我兄弟合计后,决定修房子。”余先才说,拼拼凑凑动工后,终于住进了新房,喜悦洋溢在一家人脸上。

姐姐余红嫔兴奋地领记者一行上二楼,在这里她和弟弟都有了自己的房间,虽然还未粉刷,但小姑娘一点儿不在乎,她最期盼的是有一套书柜、书桌,这样就可以方便写作业、看书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