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
作为一名关注环保、与环境科学打交道的代表,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履职的第七年。
履职七年,她最直观的感受是,现在提有关环保问题的人大代表少了,这背后并非代表们对环保关注热点降低,而是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逐年重视。她认为环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奔着环保变好而去,多年来王筱虹的关注点也逐年在变,从为环境立法到环保执法,再到如今思考环境管理的模式转型,建议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协作平台”,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去年王筱虹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结合了新一轮的全国性污染源普查,她建议建立全国环保大数据库,在加强大数据管理的同时把日常监管数据融入进去。
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她直言实时更新污染源等环境基础数据,能为企业污染治理、环保执法提供数据支撑,而有了实时数据,企业知道问题出在哪,也知道从哪些方面解决问题,“对于企业排污治理,除了源头‘堵’,还要‘疏’。”
延续去年对环保执法的落地思考,今年王筱虹继续关注环保管理的落地执行。她透露去年随全国人大参与了“蓝天保卫战”相关的执法检查和广东省黑臭水体整治的相关调研,期间检查组严格按照法律内容来检查各地是否按照规定执行,而不是简单地听取各地政府、企业汇报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那各地如何配合落地执行?王筱虹说,环保是部门协作,甚至跨区域合作的一件大事,但在调研过程中,不乏出现某一环节掉链子的问题,以河流整治来说,下游段整治好了,但上游段没有;或者污水处理厂建好了,排污管道还没有完成,“这里面存在各部门时间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不对等不同步问题。”王筱虹如是说。
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中王筱虹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她建议继续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平台”,明确各方责任,以保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话
将继续关注环保执法落地执行问题
新快报:履职七年,给您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筱虹:教学方式上的改变,是我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之后的额外收获。
我是一名教师,在当代表之前给学生授课,可能更多关注技术、科研等方面的新成果、新动向,而现在在教学中我会结合环保的法律法规来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提前熟悉与环保相关的规定条例,是他们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新快报:除了参与各级人大组织的调研,您还会通过哪些途径收集问题?
王筱虹:我的朋友圈也是我的信息来源渠道之一,很多学生分布在各地环保战线上,他们经常向我反映问题,而这些又是真正基层环保人的心声,比如法律条款在落地中遇到的难题是什么,企业在环保改造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环保执法落地执行问题,这些会是我未来履职的方向。
■本版采写: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黄婷 ■本版摄影: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夏世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