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建议高校专业设置根据大湾区发展需求调整
日期:[2019-03-14]  版次:[A05]   版名:[2019全国两会|访谈]   字体:【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大湾区内的高校可以如何响应这一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湾区内高校合作的机会将越来越多。湾区里的高校可以根据湾区发展的需求,对专业设置和培养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高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对接湾区内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联合研究。

●谈合作

大湾区内高校合作将越来越多

李清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会为湾区内的高校带来更多的合作。目前深圳大学和香港各高校间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合作。例如深圳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建立创新学院并举行创新大赛,和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和香港大学正在商谈建立重点实验室……“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的合作会越来越多。”

李清泉举例,深圳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建的创新学院最近启动了一个新的项目:招收创业型博士后。有别于以前招收研究型博士后,这是国内第一次。“很多博士毕业以后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他们也想创业,但是他们很难有创业的条件。我们招收创业型博士后就是吸收这类人才,希望能把他们的成果进行产业化的转化尝试。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探索。”

●谈专业

应更好地适应大湾区人才培养需求

李清泉认为,在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湾区里的高校可以根据湾区发展的需求,对专业设置以及每个专业的培养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他举例,深圳大学去年就刚刚开设了一个金融科技专业,瞄准前海在创建金融中心过程中的发展需求,培养专门的人才。

“我们也要对科学研究做一些调整,鼓励我们的老师在科研上能够和大湾区里的高科技产业有更多的结合。比如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产业,鼓励我们的老师和学院跟湾区内的高科技企业,开展更多的深层次的联合。”

■本版采写: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李佳文 ■本版摄影: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夏世焱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