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梁江: 在当下重申“美育”的意义很迫切很重要
日期:[2019-03-24]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名家专访]   字体:【
简介 梁 江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金章 春回大地

■尹国良 “泉” 布面油画 1977年

■曹国昌 海岛民兵 1974年

■郭绍纲 出诊 布面油画 1976年

日前,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的《2018:中国美术的回顾与前行》一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引起行内关注,该文对2018年美术界发展作了深刻与系统的梳理。围绕文中提及的几个关键词,收藏周刊专访梁江,深度分析了相关话题,谈及去年“美育”成为热门的讨论话题时,梁江表示,“重视美育在当代中国具有再启蒙的重大意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呼吁全国美术工作者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收藏周刊:去年,“美育”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全国各大名校也相继举办周年庆典,您认为目前的“美育”发展进入了什么阶段?

梁江:“美育”的概念,是在18世纪50年代西方出现“美学”学科后,由席勒提出的。大多中国人熟知“美育”,多因为蔡元培1917年4月提出的 《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一般而言,“美育”指培育人们辨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美的素养、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理想。狭义的美育主要是指“艺术教育”,侧重专业性。

国家领导人在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在当下重申“美育”的意义,加强美育,很迫切很重要。亟需重建中华文明社会的价值规范。回信立即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重视,我以为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987口述史工程”计划访录300个艺术家

收藏周刊: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专门举办了“美育的知与行”的研讨会,能分享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吗?

梁江:2018年11月,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副主任王仲、梁江、李一、陈履生、尚辉,委员王镛、杨振国、余辉、林木、赵农、钱海源、徐虹、殷双喜、黄河清、黄宗贤、康书增、廖少华等在江苏常州举行年会,主题为“美育的知与行”。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蔡元培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101周年,中央美院老教授收到的回信掀起了全社会重视美育的热潮。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召集会议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对美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变革、社会使命和当代意义再进行阐述,呼吁全国美术工作者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弘扬美育精神,知行合一,将其付诸行动,推动美术史论研究。这次年会为美术批评发展和培养新人等也作了部署,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收藏周刊:去年,“大德化人——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第一阶段汇报展”的推出,“口述历史”的历史研究方法成为了热门话题。您能否说说自己的具体考虑与想法?

梁江:当今广东美术界,年高德劭的长辈们仍继续为艺术事业作贡献。以口述史方式尽早、尽快、尽可能全面地把他们第一手的鲜活资料保留下来,是美术界极具价值又十分急迫的事项。按照规划,广州美院率先启动的“987口述史工程”,是整个广东美术界口述史系统工程的首期项目,将逐步推至全省各美术机构及各地市。项目由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具体实施,第一阶段已完成约50人的访录和资料梳理,工作初见成效便引起广泛关注。我们正想方设法推进,争取近年内完成约300人的访录工作量。若资料梳理进度能跟上,一系列口述史丛书、专题研究和展览活动会陆续推出。由于这项工作实在很重要,大家的期望值高,我希望能听到更多改进意见,得到各方更多支持,合力把它做得更好。

深入生活的美术家越来越多

收藏周刊:如果要总结1978年到现在,中国画或油画方面的发展,您会如何去评价?九十年代初,“中国画的穷途末路”说引起过不少争议,时过三十年,我们应该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画的时代发展?

梁江:40年改革开放营造了开放环境和良好氛围,给予中国美术以前所未见的发展机遇。画坛繁花满目,多元共生,这是40年传承开拓,改革创新的结果。我前段时间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承续、变革、开新,这是中国画40年行程的三大主题词”,这个判断,也适用于油画。

改革开放大时代给了我们机遇。中国美术的巨变,首先是解放思想,兼容并蓄,继而带来观念更新,各种语言手法、风格、个性自由发挥,艺术表现空间获得极大拓展。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之中,艺术风格多样化,呈现出气象万千的生机。

收藏周刊:去年一方面“展出经典引发热潮”,另一方面“深入生活”、写生、主题性美术创作呈现主流趋向,一个是回溯传统,一个是直面生活,您怎么评价这两种现象?

梁江:一方面,艺术经典重温和前辈大家名作引发出多轮观展热潮;另一方面,在全囯,以速写、写生、下乡创作为主题的活动很多。各地美术专业机构、高校师生以至个体艺术家均踊跃参与,成为遍地开花连绵不断的喜人景观。与前些年不同的是,“掘一口深井”,深度深入生活的美术家越来越多。这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不但不矛盾,恰恰是相辅相承的。传统和经典承载着过去,鲜活的生活是当下。历史的延伸、社会的前行、艺术的拓进同样有这样由历史、当下而未来的合逻辑轨迹,这才是一种健康的常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