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数学思维课程成培训新热点 更适合幼儿和低年级学生
日期:[2019-03-26]  版次:[A24]   版名:[新教育]   字体:【
■VCG/供图

3月23日,数学思维课程品牌火花思维宣布获得4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由北极光创投和龙湖资本领投,据悉火花思维累计融资已超过7500万美元。与数学思维课程快速发展不同的是,奥数学习在多地教育部门发文要求、管理下逐步降温,回归理性。其实,“数学思维”并不是新鲜的概念,在由应试培训到素质教育的观念改变下,各大机构的陆续开发、布局数学思维课程,家长们对于如何学习数学、参加数学培训也有了新的思考。

■新快报记者 陈思陶

培训机构加紧布局数学思维课程

据《2018年教育行业蓝皮书》显示,在K12用户中,数学科学的用户渗透率接近50%,语文约22%,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数学培优比语文更“刚需”。2018年各大机构升级语文学科课程为注重能力与素养的“大语文”课程,数学学科同样需要升级换代。

对于数学培训中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教育部一直严令禁止,2018年3月,教育部发文表示,要全面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被家长称为“史上最严”。对于奥数的一系列政策,让数学思维课程进入家长的视线。广州番禺区某民小家长苏妈妈此前已为孩子报读了三年奥数培训课,但从去年开始有所“动摇”:“现在奥数在小升初中有一定分量,但在教育部门政策管理下,三年后升学时是否仍有用?”

同时,STEAM课程兴起,创客教育与编程教育等科学教育、未来教育课程开始流行,以及幼儿阶段防止“超前教育”和“小学化”的要求,让家长和学生在应试、升学外也更多地关注素质教育,非学科类的数学思维课程也正适应了这种新的市场需求。

市场望风而动。传统K12培训机构好未来在2011年成立了摩比思维馆,提供数学思维训练课程;昂立教育2017年推出数学思维项目小法狮;精锐教育2018年布局数学思维项目佳学慧;花火思维、豌豆思维、洋葱数学、一休数学思维等线上数学思维课程纷纷获得资本青睐;而以线上英语课程起家的VIPKID,近日也推出了线上数学思维课噜啦数学。

数学思维课程更适合低年级学生

“现在的数学课老师讲得生动有趣,还想方设法吸引孩子学,不能让他在数学上落下。”广州番禺权耀妈妈试听多家机构的数学课程后对数学培训有所改观,“并非想象中的一味刷题或教授解题套路,”但奥数课、数学思维训练课、硬件训练课让她难以选择。

一所奥林匹克学校的数学老师周家琦表示,数学培训过去强调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现在关注逻辑与思维过程。从年龄群上看,由于奥数和升学有关,主要学习人群在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通常数学思维课程趣味性较强,会有动画或游戏配合教学,强调探索的过程;硬件训练课有动手操作教具,玩游戏训练的过程,因此这两者更适合幼儿和小学低年级。

在课程进阶方面,数学思维课程没有硬性评估标准,较贴近生活,可在多学科融合项目或学习数学的兴趣中体现。奥数则有相对稳定的升级路径和评估,但以成为竞赛生为目的需慎重,奥数大军中能被选拔参加国际数学赛事只有小部分学生,即使在国外也要大量练习题目,如无法取得一定成绩,对于升学而言并没有突出优势。

周老师认为,数学学习开始关注思维训练是一种进步,有利于让学生感知数学魅力,学习知识的原理,建构数学框架和网络。

周老师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课程,而非选择“高大上”或“大家都在学”的。如果孩子对以升学为导向的奥数培训不感兴趣,被动、被迫学习还会产生反感。

关注学科思维训练,学校也在发力

其实,在学科教学注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单培训机构重视思维训练,学校也开始重视进行课程变革,强调学科思维。

记者了解到,南武中学的思维课堂研究“拓潜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科思维培养的研究”在2012年已成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校长陈祥春表示,思维课堂是当今中外课堂发展方向,课堂上以问题驱动思维,教“知识背后的东西”,课后作业则专门设计了《思维作业册》;学校的CCAE学院,还倡导STEAM学习,重视思维教学。

文德路小学邓老师提到,数学思维已经渗透在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估多个环节中,不是教学生完成更多更难的题目,而是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与原理、建立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型。

中黄外国语小学数学组老师也表示,学生对数学产生自己的理解开始于自己原有的经验、理解,因此课堂上教学也要在相关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比如如学生通过在操场上滚铁环、测量圆的周长与面积,学习圆周率。这样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去体验探索,使学生形成新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小链接

如何在家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周老师为家长推荐《乐高城市》系列绘本与积木,这是故事情节类乐高。孩子可在角色扮演中搭建城市,学习图形、数字与空间的关系,锻炼空间想象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