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碧桂园探索多元谋划,激发贫困群众内心动能
日期:[2019-03-29]  版次:[T10]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碧桂园在英德向当地农民提供采茶技能培训。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启动。

■村民在碧桂园铝模厂接受技能培训。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图

2019年,脱贫攻坚已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关键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激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精准扶贫专项工作,不少民营企业早已经在这一持续性的扶贫脱贫攻坚过程中积极发挥着自身的优势,主动履行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深入谋划及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扶贫模式和参与途径。

碧桂园集团就是这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民营企业的一员代表,截至2018年底,碧桂园集团已经累计投入超过48亿元用于扶贫工作,直接帮助近36万人脱贫,带动近200万人就业,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多元化精准扶贫长效机制。2018年开始,碧桂园集团更将扶贫工作纳入集团双主业之一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更大力度投身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通过不断探索谋划,以激发贫困群众内心动能为核心要旨,切实为贫困地区谋发展、想办法,以达到“真脱贫”的战略目标。

1

抓住少数人,影响多数人

时间的节点来到2019年,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越发凸显,碧桂园集团在这些年精准帮扶全国9省14县的过程中,也是将“重点突出支部共建,努力‘抓住少数人,影响多数人’、‘改变当地贫困群众意识形态’为抓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实际作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心主动脱贫意识。

为此,碧桂园集团在精准帮扶过程中,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制定出“三寻找”计划,即:寻找一批“青年致富带头人”、寻找一批“老村长”、寻找一批“深度贫困人口”,通过“青年致富带头人”和“老村长”的“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带头作用,让贫困群众从思维意识上首先先拔除掉“穷根”。

特别是“老村长”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老村长”多数是本地人,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具有一定威望,入户沟通做思想工作没问题,对扶贫政策也有一定了解,对一些质疑不理解的贫困群众,乃至“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群众,可以产生比较有效的影响。

“每天到贫困户家聊60分钟。”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张庄村的“老村长”周敬坤正是利用“嘴皮子”开展扶贫工作的,“有些人不听劝,我就劝到他听为止,要告诉他们光靠政府等着别人帮是不行的,自己有手有脚,为啥不能干活?”

在他的说服引导下,原本边看边等的贫困户也在家窝不住了,王贵中就是其中之一,被“老村长”的“嘴皮子”磨“开了窍”,加入到碧桂园集团帮扶的一处苗木基地上班,现在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日子一下敞亮起来。

“用‘嘴皮子’,我已经发动了20多名贫困户参加了各类产业项目。”“老村长”周敬坤说。

在广东英德连樟村,扶贫工作初期同样也存在着质疑与固执,坚决不让动自家土地,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甚至高标农田的建设工作都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滞,又是“老村长”、老党员陆志坚带头,首先无偿拆除了自家的杂物房、猪圈和鸡舍等,这下,村民们也“动”起来了,不再作壁上观,开始加入参与新农村的建设中。

2

重点帮扶一人,广泛带动一群

扶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产业扶贫被公认为是能够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但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振兴,相对而言难度更大、基础更薄弱,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及中远期规划更多,尤其是产业扶贫项目的规模化和市场化以及当地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更是对扶贫攻坚提出了严峻的要求与目标。

完善相关产业机制,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真正给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是碧桂园集团在扶贫工作中一直在探索实践的重头之一。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的周世红,辞去了5年多的餐饮业,回到家乡,“扎”进秦岭大山深处的严家坪村学习养蜂技术,并在碧桂园集团的帮扶下创建了“疯婆娘”合作社,生产生态蜜,同时带领当地群众一起发展养蜂产业。

甘肃东乡,深度贫困乡之一,碧桂园帮扶东乡族女硕士马娟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妇女发展油馃馃特色食品生产,帮助马萧萧开办刺绣手工作坊“土本土”,并协助打开市场销路,带领东乡巧手绣娘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这种“造血式”产业扶贫,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创业人才必不可少,碧桂园集团在扶贫工作中,切实将这一方针落到实处,目前已联系了超过100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对这一批返乡扎根创业青年给以资金投资、贷款担保、创业培训、协助品牌打造、协助开拓销售渠道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帮扶,力争做到“重点帮扶一人,广泛带动一群”的产业扶贫发展目标,给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3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碍于文化水平低、缺乏实际就业技能等客观制约,导致很多贫困群众被“扶”出来之后,仍然无法切实解决“凭自身劳动获取相应报酬”的用工问题,也就无法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为切实落实“真脱贫”“脱贫不返贫”增加了难度。

因此,除了通过对贫困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实际产出的经济价值、打造符合当地特点的产业扶贫项目之外,改变当地贫困群众的知识结构、增加相应的劳动技能培训,同样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战略性指标之一,碧桂园集团在扶贫工作的实践中,深知这对于贫困群众的重要性,专门有的放矢地定向开展各种劳动技能的相关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改变生活面貌。

广东英德的李观练,就是一次技能培训的受益者,不但生活发生了完全改观,还成为当地技能致富的榜样。在参加广东腾越组织的建筑工人定向培训班之前,李观练只能依靠打打散工和种地赚取一些微薄收入,一家七口生活质量堪忧。培训结束后,顺利上岗的李观练目前月收入可以达到8000元左右,真正成为一名产业工人。有了李观练这个鲜活的例子,今年年初村里有97人登记了培训就业意向,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54人。

同样是广东英德,浛洸镇镇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廷战,也是因为参加了一次免费技能培训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2017年12月时,他听说碧桂园集团在当地举办免费技能培训,马上报名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电工培训班。培训结束后拿到电工上岗证的他,先是在一家养殖场上班,去年自己开了修理店,家庭经济困难缓解不少,“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好。”他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