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杨红:父亲最爱护学生,最重视教学,最强调态度
日期:[2019-04-07]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杨之光 雪夜送饭

受访者:杨红

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之光美术总部校长

难忘2016年5月23日那天,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的杨之光先生告别会,上千人前来送行,天堂在迎接美神。就在那天我对自己父亲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在送我父亲最后一程的人群中,除了众多学生、亲朋好友、社会各界人士及各级相关领导,还有不少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的老同事,最让我感动与意外的是,就连之前为父亲提供过服务的水电工、送煤气工、木工、装裱工……也都来现场默默为父亲送行。我终于明白,除了父亲一生不平凡的艺术贡献与人生历程之外,最为人称颂的,是他的为人。

作为画家,父亲早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陆续将他的毕生心血逾1200幅作品,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作为父亲,他从未想过要把作品留给子女,他的理由很简单:我这些作品来自于人民,应归还于人民。

作为老师,他最爱护自己的学生,最重视教学系统与质量,最强调中西贯通的开放学术态度。他从不为自己谋利益,却常常为美术学院的青年老 师奔走,为年轻人解决各种困难。至今,广州美院还留着一栋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小楼,是当年由我父亲找来他在香港的企业家好友,专门为无法解决住房问题的年轻教师建造的,取名为“得艺楼”,牌匾由父亲亲笔题字,悬挂至今。

作为教育家,他拥有超乎常人的前瞻性,尽管退休了,仍心系国家命运与未来,晚年全心致力于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提倡“创意从娃娃抓起”。他对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艺术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教育的生命是无限的,我的教育生命是由你们去延续下去,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作为父亲,他是以言传身教来影响子孙后代。他总说,一个人不要太计较,要舍得付出;不要怕困难,困境可以锻炼人。因此,当有人问我“你父亲捐出的作品,现市价近两个亿了,你不感到很亏么?”这类问题时,我是很坦然的。因为我仍觉得自己很富有:父亲留给我的,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我和我的孩子都将终身受用。

谦和慈祥,德艺双馨。这就是人们眼中的杨之光。

高山仰止。父亲书写的“先学做人,再事丹青”,铭刻我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