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穿越400年 回去一访湛若水的莲花书院
日期:[2019-04-12]  版次:[A08]   版名:[世相]   字体:【
■4月11日,记者走进莲花书院遗址。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摄


记者探访广州增城明代莲花书院遗址

明代广州增城南香山上,坐落着一座山环水绕的莲花书院,这里的门生们在此诵读吟诗……昨日,新快报记者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下称“市考古院”)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莲花书院遗址,透过现场考古发掘的遗存,追寻400多年前的历史记忆。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穗文考

现场

红砂岩柱础 窥见宏大规模

莲花书院遗址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南香山(又名南樵山)东南山麓。市考古院副院长、莲花书院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易西兵介绍说,2018年3月-6月,市考古院配合莲花书院重建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发掘。

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址遗存着房址、石墙、台阶、红砂岩柱础等。在遗址的两侧,分别是两条小溪,流水淙淙。平台上六根红砂岩柱础呈一字排开,由此可见当年书院宏大的规模。

在平台的高处,有一处“海阔天空”摩崖石刻,其顶部刻有“中主石”字样,位于莲花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推测应与莲花书院的建筑布局有关。此外,周围的几处大石头上还刻有“大坐石”、“小坐石”、“鼓石”等字样。

现场考古人员表示,当年的柱础都经过精心雕刻,从倒塌的墙体、瓦砾中可以看出当年书院的建筑布局,像湛若水的门生住处,一间就有20多平方米。该书院选址很好,背靠南香山主峰。即使现在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也依然能从中读到沧桑感和历史感。

揭秘

出土残碑证实主人身份

本次考古发掘表明,明代莲花书院依山势而建,南北宽30.5米,东西长59.0米,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呈中轴对称结构,坐西北向东南;建筑基址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岬角内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第一级平台为书院的门楼;第二、三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第四平台为书院的讲堂,两侧为翼廊;第五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左右偏堂,两侧为从第四平台延伸而上的翼廊。这些结构与湛若水的《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相关记载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掘出土牡丹纹瓦当、滴水、青花瓷碗、刻字残碑等文物标本80件(套)。出土遗物中,有一件“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见上图),为红砂岩材质,表面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

相关文献记载显示,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明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此碑“泉翁”指的就是湛若水,“乙巳”为干支纪年,结合湛若水的生平,可确定该“乙巳”年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与文献记载吻合,从而基本确认本次发掘的遗址就是湛若水创办的莲花书院。

据悉,莲花书院是在湛若水70岁时所建,历时三年时间。修建条件艰苦,所需材料需由工人山下徒步背上200多米高的山腰处。

价值

为书院研究提供资料

据市考古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莲花书院遗址的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遗址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对研究明代书院的建筑规划及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书院遗址是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鉴于莲花书院的重要收获,该遗址被评为“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专家认为,从广州中心城区到增城县城,南香山是必经之路。莲花书院遗址就在南粤古驿道旁,所以该遗址被纳入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是名副其实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