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交会今日开幕 “一带一路”沿线参展企业占比六成
日期:[2019-04-15]  版次:[A11]   版名:[时政]   字体:【
■图为去年10月23日第124届广交会第二期现场。 新华社发

昨日上午,第12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开幕新闻发布会举行。现场,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向与会的境内外媒体介绍本届广交会的特点、亮点和总体筹备情况。第125届广交会展览规模保持稳定,继续分三期举办。三期举办时间分别为4月15日-19日、4月23日-27日、5月1日-5日。据悉,在本届广交会,“一带一路”沿线企业为进口展最大参展主体,共有21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383家企业参展,占比达到六成。

■新快报记者 许轩语 陆妍思 黄闻禹

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家企业参展

第125届广交会展览规模保持一贯水平。徐兵介绍,本次展览总面积为118.5万平方米,展位总数60651个。继续分三期举办,第一期举办时间为4月15日-19日,主要展出电子及家电、照明、车辆及配件、机械、五金工具、建材、化工、能源类产品;第二期举办时间为4月23日-27日,主要展出日用消费品、礼品、家居装饰品类产品;第三期举办时间为5月1日-5日,主要展出纺织服装、鞋、办公箱包及休闲用品、医药及医疗保健、食品类产品。

而本届广交会出口展按16大类商品设置51个展区,展位总数59651个。品牌展位12125个,占20.33%;一般性展位47526个,占79.67%。参展企业24846家,第一期参展企业8708家,第二期7511家,第三期8627家。

据悉本届广交会的境内参展企业中,国有企业1301家,占5.24%,三资企业2419家,占9.74%,民营企业21126家,占85.03%。

本届广交会继续在第一、三期设立进口展, 展览总面积2万平方米,共设6个产品区,展位总数1000个。共有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家企业参展,有10个国家和地区展团,其中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行业标杆和国际领军企业。对国内各大型商超、电商平台、进口超市等专业采购团体加大了邀请力度,为境外参展企业打开中国市场提供“快速通道”,满足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沿线企业成进口展最大参展主体

近年来,沿线国家平均每届约有8万人与会,约占总人数的40%,占比呈上升态势;新采购商与会踊跃,每届平均增幅高于总体增幅。第125届广交会继续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深挖合作潜力,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据悉,在本届广交会,“一带一路”沿线企业为进口展最大参展主体,共有21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383家企业参展,沿线企业占比达到六成。

在此期间还将以中俄建交70周年和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为契机,与俄罗斯驻穗领馆、《财经》杂志合作举办广交会(俄罗斯)国际市场论坛,探讨中俄贸易热点及商机。

亮点1 数字化、绿色环保贯穿本届广交会

当前,数字化建设已深入各个领域,广交会也在该领域不断寻求进一步发展。徐兵表示,本届广交会继续深入推进智慧广交会建设,加快广交会数字化转型。

具体而言,推出网络无感知认证功能,优化改进无线上网体验;开通手机终端报送成交统计功能,参展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填报当日成交情况;按统一风格优化整合信息驿站,形成各站点分布合理、相互支撑的良好格局;丰富大数据看板展示内容,优化广交会展馆地图展示形式;改进办证系统、引入人脸识别技术、试点采用新型“非接触”IC卡验证机,使进馆验证流程更加便捷高效。

此外,本届广交会全面系统实施《广交会绿色发展2.0计划》,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其中,广交会以“绿色”理念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如,优化绿色展位奖颁奖模式,丰富奖励内容和形式,提高整体展示水平;举办广交会“绿色时空”展演活动,分享企业绿色创新应用经验。同时还加强展览废弃物管控,本届广交会全面推广展位专业型材的使用,制定展览固体废物分类处理办法,强化全流程管控,减少展览垃圾排放。

亮点2 免收展位费等形式带动贫困地区发展

第125届广交会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采取务实举措深入推进商务精准扶贫。徐兵介绍,本届将通过四项措施助力精准扶贫。首先是继续免收贫困地区所有参展企业展位费,预计将有来自22个省市的770家企业免费参展,覆盖45个展区。其次,继续设立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展区。据介绍,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展区展览面积为1710平方米,展位190个,来自22个省市的企业参展,展示服装、箱包、食品等特色产品。

第三,开展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展区专场推介活动。将于第三期开展首日举办专场推介活动,免费宣传推介该展区的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展区展览效果。四是完善贸易洽谈服务。加强展区导向,继续为贫困地区参展企业提供免费翻译服务,做好成交指导和参展培训工作,全力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