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两宋期间雕版印刷蓬勃发展
日期:[2019-04-21]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专栏]   字体:【
■宋代 苏轼撰 施元之、顾禧编注《施顾注苏诗》封面及内页,南宋嘉定六年淮东仓曹刻本

我国的雕版印刷工艺兴起于隋代,盛行于唐和五代,在宋代趋于完美。宋代刻本或者说宋版书是书籍中一座无法企及的高峰。在收藏界也一直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首先因为宋刻本数量非常稀少,绝大多数为图书馆、博物馆(也有部分被私人藏家)收藏,普通大众平时不太容易亲眼见到宋刻本的庐山真面目。宋刻本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都非常高,是研究古代文化发展的宝库。

宋代在开国的时候,就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依靠文人治理国家。人才的选拔主要依靠科举考试,这极大地刺激了文人买书的需求。宋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得图书的信息量也明显超过盛唐和五代。两宋三百多年间,印刷作品的精美前所未有,雕版印刷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

当时文人藏书、校书蔚然成风。而宋人严谨治学的风范,使得后世所能见到的典籍大多经由他们之手。当时浙江、四川和福建三大刻书中心,为使习惯手写本的人们接受和喜欢雕版印刷书籍,除了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外,在形式上也把书籍当成艺术品来制作。以官方刻书机构为表率,他们请书法家手书样本,选择有书法修养的良工雕刻,用上等的纸墨刷印,使雕版印刷品较之手写本有别样的艺术美感,从字黑如漆、字画如写,到版画之细腻,书法之精妙,装帧工艺之考究,均令观者感到“书香”扑面而来。同时,宋刻本校勘严谨、错讹较少,这些均是人们追求它的原因。

宋人读书治学之风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所以当时的读书人或者藏书家都热衷于校勘。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有个号叫“六一居士”,为什么叫六一呢?因为他有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床、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他这一个醉翁老人家,正好是六个“一”。

欧阳修有这么多藏书,可不是光为了收集。若仅仅将收藏之物摆在一起,只能算单纯的聚物而已。他的藏书不仅多、而且质量高。欧阳修对书籍进行过精心校勘、来龙去脉、版本都认真研究过。一千卷金石遗文,时间跨度从夏商周直到宋代,包括各类碑帖铭文,这也是为了研究之用。如果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一篇记载和所收藏的碑帖铭文不同,他就会比较、去伪存真,成为古代金石学的开创者。欧阳修甚至曾经录存四百多个石鼓文字,可惜已经失传。

他的藏书楼名“非非堂”,非非就是否定错误的意思。欧阳修认为:肯定正确的不如否定错误的,也就是要在不断否定错误中方能进步。虽然每走一步可能都会犯错,但是,只有在改正错误后才能往前走,故以此为名。可以遥想欧阳修晚年辞官,专心研究学问。当他每次来到非非堂,面对上万卷的书,他的心就能安静下来,找到一个读书人的快乐。

读书学习的快乐,古今中外都是相似的。我知道很多爱书的人从小有个梦想就是坐拥书城,天天与书为伴。意大利作家兼思想家翁贝托·艾柯,就是这样一个疯狂爱书的人。他是个非常博学的人,写作的范围也很广。他可能是20世纪,或者至少是意大利最有学问的人。他有藏书近三万册,他原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住宅里,存放了大概一万册书,另外两万册就在他米兰的家里。能坐拥书城, 至少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富可敌国”。

有人是这样形容纸和墨之间的关系的,墨和纸之间是有感情的,墨被画在纸上后,还要在纸里生长,开卷便是一种书香。

深以为然!(观复博物馆)

(整理/陈福香,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微信公号、观复博物馆微信公号因版面所限,内容有删节,标题为编辑后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