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 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1)
日期:[2019-04-26]  版次:[A04]   版名:[深读]   字体:【
8

9

5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王婷婷

■摄影:何姗 ALEX

走在近来爆红的街拍地广州西关恩宁路的永庆坊里,你可知道,那一排排已变身时尚潮店的清代竹筒屋、民国洋楼,曾经的主人是红极一时的粤剧名伶?打武家“大翻森”、“四大小生”张活游、名花旦刘美卿、卢启光都曾是这百年老街上的主角……与今日深巷中粤韵悠扬的銮舆堂一道,演绎了多少旖旎旧事。

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一带,曾经是群星荟萃的粤剧发祥地之一,遍布190多名粤剧、曲艺、粤乐艺人的故居,见证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荣光,但仅7处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和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保护,不少已在过往十多年的拆迁中香消玉殒。而就在已经动工的恩宁路二期改造范围内,还有马师曾、红线女等10处故居,有的荒废多年,或面临拆除。

粤剧文化是西关文化的重要内涵,名伶故居承载着重要的城市记忆。恩宁路要打造“最广州”文旅街区,复兴西关文化,八和会馆代表一批粤剧前辈,以及一批文史、建筑专家、文保志愿者呼吁:保护恩宁路周边的粤剧名伶故居,在故居挂标志牌讲述名伶故事,制作故居地图,与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传承传统文化、地域文化。

探源 西关是粤剧文化中心,吸引百多名伶聚居

粤剧名伶从何时、因何聚居于恩宁路一带?永庆坊、恩宁路一带有哪些粤剧名伶故居?

回溯粤剧与恩宁路的渊源,可以看到粤剧在清末、民国、上世纪50年代的三度兴盛,使恩宁路一带的西关成为闻名遐迩的粤剧文化中心,吸引着大批粤剧粤曲名伶、编剧家、音乐家和舞台美术家生活、从艺于此。据不完全统计,计有190人,群星聚西关,更奠定了西关在粤剧、粤曲艺术发展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

清同治六七年间,朝廷对粤剧禁令稍微松弛,粤剧逐渐中兴,发展重心从佛山转移到广州西关,开始出现繁盛景象。

同治七年(1868),粤剧本地班在西关黄沙建立了最早的营业卖戏组织“吉庆公所”并开业,知名戏班都在公所内挂牌接戏。

西关文史专家、现任广州市荔湾区地志办顾问潘广庆对当年盛景娓娓道来:“由于黄沙地接三江,水路交通方便,当年不少的粤剧红船戏班在黄沙登陆,恩宁路到黄沙只需穿过一条丛桂路或蓬莱路,有戏班老倌就在恩宁路建房子。”

有文献记载,与吉庆公所同时,八和会馆成立前的粤剧各行当组织銮舆堂、普福堂也早已出现,潘广庆及粤剧名伶小蝶儿证实,“先有分堂,后有八和”,管音乐的普福堂在丛桂路(在黄沙与恩宁路之间),銮舆堂是武打行德和堂的分支机构,设于广州黄沙。

及至光绪八年(一说九年、十年),邝新华、勾鼻章等发起成立粤剧艺人全行业的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馆址在广州黄沙附近。八和会馆实行行长负责制,常在议事亭前商议有关事宜,研究订立有关行规,以及资方和演员签订合同等,改变了此前粤剧戏班的分散无序状态,为粤剧业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开了先河。引致全省艺人纷纷前来投靠,八和会馆成为粤剧业管理中枢,也标志着粤剧结束了此前的地下状态,带动了粤剧艺术的中兴,西关迎来了粤剧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八和会馆的成立,使与粤剧相关的行业,如灯饰业、戏服业、茶楼酒肆业、乐器业、印刷业以及戏院等也风生水起。

清末伊始,广州陆续修建戏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由刘学洵在其所建刘园附近兴建的广庆戏园,是广州第一间对外售票公演的戏院,位于与恩宁路一涌之隔的多宝路昌华大街。

吉庆公所、銮舆堂、普福堂、八和会馆、戏园等在恩宁路一带的落户,筑巢引凤般吸引了粤剧名伶聚居西关,八和会馆创始人邝新华就在恩宁路永庆大街永庆二巷置有房产物业(已拆)。

20世纪20-30年代前期是粤剧、粤曲艺术的黄金时代,本地戏班由唱舞台官话到演唱广州方言,最终完成了本土化,为粤剧的成熟期。省港大班不断涌现,四大公司——“宝昌”“宏顺”“怡记”“太安”也在这里接戏、卖戏,使恩宁路成为有如众星拱月般的“粤剧之街”,西关实际上成为粤剧界的大本营,其指挥中心就在八和会馆。它还带动了香港及新加坡、美国旧金山等地成立八和会馆或分馆。

在海外扬名的名角如新珠、曾三多、陈非侬、靓少佳、白玉堂、上海妹、谭兰卿、邓碧云等纷纷归国。尤以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廖(侠怀)、白(驹荣)等艺术流派的形成影响较大。20世纪30至40年代,更迎来粤剧史上最为辉煌的“薛马争雄”时期。这些名伶多在恩宁路一带定居。

以西关音为标准音的广州话,亦是戏班艺人聚居西关的因素。

1938年8月26日,原八和会馆毁于日机轰炸。抗战胜利后,新会馆于1946年由薛觉先、马师曾、关德兴等主持捐资购买,设于恩宁路177号,名为“广东省八和粤剧职业工会”。

劫后余生的艺人陆续从海内外返回广州,相聚八和,重整家园。其时,八和会馆附近的恩宁路、多宝路、逢源路、宝华路等街区,成为他们购建、租屋的第一选择。有香港“花旦王”美誉的芳艳芬在蓬莱路蓬莱新街40号三层楼的旧宅,是抗战胜利后购置的物业;著名丑生陆云飞抗战胜利后从美国回归,带回美式灯光设备,使粤剧舞台告别以火水灯(烘油灯)光垂照的年代,为世人称为“宇宙灯”,他就住在恩宁路汇源桥脚4号(已拆);有“花旦王”之称的千里驹,住多宝路77号,名为“吾庐”……西关的一些街巷,民间有老倌街、戏子巷的称谓,八和周围,群星云集,难以胜数,形成众星拱耀八和的态势。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取消民营班前,是粤剧在西关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最兴旺是1957年前。农民分了土地,有休闲时间,成群结队地来广州看戏的,住最简易的旅店,或者看完戏回乡下。恩宁路(210-212号)舞台工厂是所有艺人都可以来排练、活动、研究舞台布景的地方。”潘广庆说。

身为上世纪50年代的恩宁街街道办主任,潘广庆回忆道:“建国后人民政府在恩宁路投资建设粤艺、乐艺人员宿舍,让旧社会饱受歧视之艺员得以安居,见证了八和事业受到肯定和艺员政治翻身之历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西关,整个粤剧、粤曲艺术发展史的书写是不完整的。粤剧成为20世纪以来扎根在粤语地区的一大娱乐方式,共同承继了珠三角的地域文化传统,也共同编写了珠三角地区的大众娱乐图景。

2009年10月2日,粤港澳三地通过中央政府共同申报的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4月,“粤剧八和祖师诞”成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粤剧名伶故居是粤剧发展的一个见证,应让大家知道,值得保留。”粤剧名伶小蝶儿说。

恩宁路改造范围内现存的

十处粤剧名伶故居

1

张活游旧居

宝华路十六甫西二巷23号

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2

李小龙祖居(著名粤剧丑生李海泉故居)

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

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3

刘美卿旧居 永庆一巷8号

传统风貌建筑线索

4

张活游旧居 永庆一巷10号

传统风貌建筑线索

5

小飞红旧居 恩宁东横街3号

6

卢启光旧居 永庆大街3号

7

梁家森旧居 永庆二巷7号

8

马师曾、红线女旧居 汇源桥脚2号

9

林超群、林小群旧居 多宝街10号

10

何碧溪故居 宝庆市1号

恩宁路改造范围内 已拆粤剧名伶故居

汇源桥脚4号 陆云飞故居

芙裳坊 新珠故居

吉祥坊 少昆仑、蟾宫女故居

十一甫新街 区少基、区少佳故居

多宝坊 黄壮谋、黄英谋、黄继谋故居

(参考资料:《广东史志》(201303总第57期);《粤剧何时有——粤剧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文集》,崔瑞驹、曾石龙主编,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粤剧大辞典》,广州出版社,2008年11月;《粤剧粤曲艺术在西关》,罗雨林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9月;《粤剧电影史》,罗丽,中国戏剧出版社;《粤剧伶人聚居西关》,《荔湾文史第九辑》,花树荣;《粤韵风华》,李计筹,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南国红豆》2012年第2期;中国粤剧网;广东粤剧院官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