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致敬劳动者
日期:[2019-05-05]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董希文 苗女赶场

■勃鲁盖尔 七月

■吴作人 负水女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局部)

顾问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潘 鹤 吕伯涛 刘斯奋 许钦松 陈永锵 单小英

卢延光 楼 钢 黎 明 方 土 雷 敏 许鸿飞

劝课农桑、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与行为的独特结合。因此,在“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的思想观念下,劳动者作为被绘画的对象,成为了画家创作的选择之一。一方面是歌颂勤劳的品德,另一方面,又是社会景观的直接记录。这类似的作品,甚至形成了几个系列,包括“耕织图”“捣练图”以及“渔乐图”等。把这些作品单独串联起来,也许也能梳理出不一样的细分美术史。

及至近现代,与古代表达劳动题材有所不同的是,类似黎雄才《武汉防汛图》、关山月《山村跃进图》均为反映现实、表达社会现实的题材,几乎是“即时”的。这一点跟西学东传也有密切的关系。

同样,在西方美术史上,反映劳动人民的题材虽然到了16世纪才开始有,但经典作品也不胜枚举,包括勃鲁盖尔、米勒、库尔贝、梵高、列宾等都有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们无一例外,都深入劳动底层,亲身体会了社会基层的艰苦。

库尔贝感叹现实的残酷。米勒则认为,“只有辛勤耕耘的劳动人民才是壮丽的诗篇。”

著名画家陈金章在回忆黎雄才先生创作的《武汉防汛图》时称:“这幅画哪怕再过若干年,都应该是中国画发展的一座丰碑。”

劳动者之美确实激发了历代名家的不少灵感,同样也让艺术家缔造了不少动人的艺术品。向劳动人民致敬,不应只在“劳动节”。(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