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线的传承与发展须坚守中国艺术风格
日期:[2019-05-12]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杨纳维《待渔归》(版画) 1962年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线的物理形态不外乎长短、粗细、曲直这些基本的内容。一般意义上说,线可能表现为僵硬的物理状态,成为界定和限度;线也可能成为一种有情感的表现,凭借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可预见性,成为画家的一种成就,表现出审美的独特魅力。中国艺术赋予线的审美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而关于线的运用以及传承则积淀为中国绘画的传统。从帛画到壁画,从画像石到画像砖,从卷轴到扇面,线立定其骨骼,线成全其气韵,线演变为一种胸中逸气。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艺术萌芽时期在彩陶上的绘画就是用线来表现物象,哪怕是最原始的刻画,哪怕是寥寥数笔,都是用线建构起了中国绘画的造型基础。其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是建立起了基本的审美规则,另一方面则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丰富了线的美学,其中“骨法用笔”就是省视审美和批评的标准之一。因此,不管是“曹衣出水”,还是吴道子的莼菜条、李公麟的游丝描,高度概括的“十八描”,在中国绘画中都有着标志文化形象和品格的重要意义。马王堆的T形帛画、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都在线的基础上表现出了画面所要传达的内容,同时与渲染、设色配合,还在渲染之后要求用线来勾勒。而与线关联的流畅、顿挫、疏密、浓淡、凝重、飘逸以及丰富的变化,则是中国绘画审美中的一种专业指向。其中又有与画法关联的快慢、抑扬和节奏,更是画家努力赋予的魅力。

因此,线在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了深厚的传承关系,千古不移。可是,到了20世纪,因为西方美术教育传入中国,出现了颠覆以往的种种。曾经是“千古不移”的“骨法用笔”也沦落到主流之外。线不仅是在传统中国画中弱化,而且还遇到了西方速写中的线,因而在造型和表现中出现了新的变化,不过也有了新的作为,同时,又因为与传统的关联,它在版画、油画等其他画种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有着多方面的表现。

发轫于延安、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新年画创作运动中的新年画,就是用最为简单的单线平涂的方法,连接了民间年画的传统,开启了当时大众美术先行的历史步履,同时,又以不同于传统的“新”而构成了新的时代风尚。这之中的线既不是传统的木刻年画中的线,也不是水墨画传统中的“骨法用笔”的线。而在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面,终究没有背离线的运用,即使是融合西法,也表现出了光影和立体的感觉。另一方面,线出现在油画之中也表现出了一代画家的探索和追求。而这之中有着从徐悲鸿、林风眠一代画家对于中国传统水墨中的线的认识,更有他们在实践中的努力和尝试。而黑白版画在新中国的转型中,重要的特征就是运用明代刻本中的线的表现,使这一时期的版画发展到了60年代而有了新的面貌。

中国艺术中线的独特性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面貌,正成为中国艺术传统中特别的内容。无疑,线有其自己的质量标准和审美原则,在传统的“中锋用笔”的导引下,中国绘画中的线具有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特别内容,尤其是与书法的关联,在技术层面上勾连了审美的传统,也规范了技术标准中的一些特别的内容。

传统在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中国绘画的独特性的内容和形式,以确立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性,焕发特别的神采,是21世纪中国绘画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有删节)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