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信息裸奔”成常态 骚扰电话数量竟已超500亿次(2)
日期:[2019-05-15]  版次:[A19]   版名:[数媒+]   字体:【

人工智能骚扰“不胜其烦” 竟是APP惹的祸?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取代占用时间长、重复性高的日常工作,刺激了骚扰电话数量的增长,反而使得新的智能骚扰方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促使其衍生出新的形式。与传统方式相比,这种通过AI、语音识别技术的呼叫手段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难监控。艾媒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骚扰电话拨打数量已超过500亿次,并且有47.9%的网民曾接到过人工智能骚扰电话,同时,由于人工智能骚扰电话具有“拟人化”的特征,网民在分辨时存在一定难度。

再者,互联网技术对个人隐私带来的巨大挑战也在日常APP泄露隐私事件中得以体现。各类型的APP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并且手机APP对用户姓名、手机号码、位置信息等数据明文传输,未采取加密等安全保障措施,因此致使黑客能够从截获数据中提取用户信息,更深入建立用户档案和画像,并对高价值目标进行针对性攻击,这也就造成了前文提到的诈骗、过度营销等骚扰电话现象。

去年,中消协对100款APP开展了隐私政策测评工作。结果显示,多达91款APP存在涉嫌过度收集或使用用户信息的问题。《测评报告》显示,从同一款APP不同下载来源上看,App Store下载渠道与安卓市场下载渠道在信息采集类型和隐私政策方面无明显差别,但不同类别APP以及同一类别中的不同品牌APP测评结果差异较大,金融理财、邮箱云盘类APP评分相对较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DCCI的报告也显示,所有的安卓APP都会收集手机用户信息,有些甚至多达20余项内容,包括真实姓名、账户、年龄、位置等。据了解,这些数据被收集后,一般有三个主要用途:一是精准营销,优化广告推荐。二是作为研究样本,人工智能研究需要大量数据。三是跟第三方营销推广平台合作,通过提供、贩卖数据赚钱。

近日,为了改善应用生态质量,以工信部为首的国家相关部门一直都在尝试规范市场,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一些措施和政策。根据国家网信办官网公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共分为7种情形,包括:没有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没有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反必要性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未按法律规定提供删除或更正个人信息功能;侵犯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一规定标志着APP违法违规专项治理活动有了突破性进展,有利于公民的个人隐私得到更完善的保护。

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打击及惩戒机制,将行动方案落到实处的同时,就我们个人而言,更应该提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提升自己的信息鉴别素养,在进行隐私授权前要仔细阅读隐私条款,用户在使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比如功能以外的非必要的权限,可以在不影响使用应用的情况下避免主动给予相关权限,时刻保持警惕。在APP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选择经过大厂认证的,并且来自于正规渠道的应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