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警惕美术馆成为“网红打卡地”
日期:[2019-05-26]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王南溟(策展人)

现在有些美术馆热衷于举办“网红展”,如何评价它涉及到很多视角。

所以现在对于一些美术馆来说,不但展览要做成“网红展”,还要在展览中花钱请网红带来人流,因此,这样的展览又称为“打卡展”,美术馆也就成了打卡地。

我们认为美术馆是以举办学术展览和公共教育为宗旨的,从这一角度看,“网红展”的发展似乎离这一宗旨越来越远。因此,类似这样的展览中所出现的价值程序颠倒的现象并不能成为美术馆举办展览的常态,更何况这种展览只是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打卡这一动作,但展览本身的潜在价值和讨论容易被忽略,展览的学术推广词容易被网红词所替代,观众被置于网红暗示中而让任何作品都容易变为娱乐的对象。所以说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与网红打卡不是一回事。通过美术馆的正规公共教育渠道,公共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媒介让深奥的艺术作品通俗化,并进行有亲和力的普及,从而使美术馆公共教育成为二度创作的作品,这才是美术馆的重点工作。让观众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为什么是好作品,这是衡量美术馆展览价值的标准。因此,仅靠“网红展”来拉动人群而忽略了展览的内容,会损害美术馆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也不符合美术馆的要求。

“美术馆是时尚的预告者而不是时尚的消费者”是我最近对“网红展”现象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随着分析的展开,结合最近我正参与的社区美术馆的相关实践活动,不禁让人思考:褪去网红光环,艺术展览还剩什么?“网红展”一般都要求艺术作品是时尚的,这样的展览其实是将人们正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淡化。围绕着时尚的艺术虽然并不是从网红展开始的,但其趣味是一脉相承的,以前是艺术家想争做大众媒体的宠儿,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后,就被称为网红、网红作品、网红艺术家。尽管艺术时尚化是后现代消费主义的结果,但后现代主义理论是批判这样的消费主义的。我们与其说后现代艺术是大众文化的艺术,还不如说是讨论大众文化的艺术,美术馆是需要对这样深刻的艺术作品进行推广的,这样才不违背它传播艺术价值和建构地方文化的功能。

如果美术馆常年不展示能给观众带去启发和思考的作品,而只是表面的娱乐,就会弱化观众对艺术何以成为艺术的追问,其结果也是将展览本身雷同化,像草间弥生和TeamLab的作品展了又展,造成的结果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慵懒,也使美术馆的原创展萎缩,尤其是本土好作品能被展览的机会变少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学术推动。

(整理:陈福香,文章来源:观复博物馆微信公号、美术报等,因版面所限,文章有删节,编辑为编辑自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