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陈永正:康有为把碑派书学推向顶峰
日期:[2019-05-26]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李文田 楷书七言联 雅昌供图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陈永正认为,经过明清之际的一段灿烂辉煌之后,清康熙中叶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台阁体书法风靡一时,广东书坛也是一片寥落景象。稍有成就的只是老学者胡方。胡氏草书,深受白沙影响,流走自然,小楷则秀美圆劲。同时还有汪后来,源出阁帖,亦有工力。下面是陈永正对清中期及至现代的书法发展史梳理,经其同意,现呈如下: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整理

乾嘉年间书法“四大家”创出一番新的景象

乾隆年间,广东帖学书法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书家开始摆脱台阁体书法的笼罩,开创出个人的新路,其中最杰出者当首推苏珥。苏氏一生隐居家乡顺德,教书著述,书法艺术上也表现出一种简朴旷达的风格,信笔而书,不受羁束,其草书古拙厚朴,自然超妙。明清广东书坛,白沙之后,苏珥的书法个性是最鲜明突出的,故其书向为粤人所重。其后庄有恭、吴函、苏膺瑞、陈昌齐、甘天宠等,亦各擅胜场,足以名家。直至乾隆、嘉庆年间,冯敏昌、黎简、宋湘、吴荣光四大家出,广东书坛才真正恢复元气,创出一番新的景象。

冯敏昌是中国碑派书法的先驱者之一,冯氏书学甚博,于晋唐诸家多所吸取,上溯汉、魏碑刻,其行书用笔方折之处,亦当得力于此。隶书笔法瘦劲,草书则龙蛇纠绕,自出新意。黎简是纯粹的帖派书家,更长于诗画,其诗高古清迥,其画秀逸疏宕,恰与其书格调一致。黎简精各体书,行草之外,兼擅篆隶,亦能刻印,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的才人,在全国都有很高的声誉。宋湘也是一位大诗人,其诗襟抱高迈,而书法亦如其诗般气势豪雄。其书法渊源,自苏轼、米芾入手,上接晋人,得二王神髓,再转习李邕、杨凝式的行草,取径甚多,故能融会各家,自成一体。宋湘尝以蔗渣、竹叶等为笔,藉以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相传著名的《五别诗》《伯牙琴台题壁》,即以这些代笔之物书成。吴荣光书法,雄浑跌宕,风格独特。吴氏早年学欧,后取姿东坡,晚年以北碑人行草,取法多师,终成一代大家。如晚年所书杜诗行书条屏,沉雄朴茂,环顾同时书坛,似无能与之抗手者。四大家之外,乾嘉年间广东书坛多姿多彩,帖学名家张锦芳和黄丹书,笔墨精熟;谢兰生书画兼擅,笔意圆劲;张岳崧势雄意健,皆一时能品。隶书也有了新的面目。伊秉绶在嘉庆初年入粤,粤中习隶书者,几乎无人不受伊氏的沾溉。刘华东、彭泰来、陈昙等皆习伊体而略作变化。稍后的明炳麟更着意仿效。篆书则有吕培及黄子高二人,用笔灵活而又温雅纯粹。

嘉庆及道光初年广东书坛,尚有梁蔼如、谭敬昭、黄培芳、张维屏、曾望颜、骆秉章、吴兰修、熊景星、曾钊、韩荣光、鲍俊、蔡锦泉、陈其锟等一大批名家。这些书家大多是功候圆融而缺乏创意。广东书坛也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

李文田自创有广东特色的碑派书法

鸦片战争后,广东地区经济文化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反映在艺术上。广东书风也出现了新的面貌,书法家努力探索,开创出新的路子。大学者朱次琦和陈澧,可以说是广东近代书法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

朱次琦曾从谢兰生学书,对“意在笔先”“手软笔头重”的书学要领领会甚深,故其书法意到而笔到,力透纸背,苍秀雄浑,对其弟子康有为有很大的影响。陈澧的篆书,熔铸两周秦汉,法度谨严,朴茂有致;行书则方劲挺拔,气势沉着,自有其学者的棱棱风骨。朱、陈二氏在广东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培育了众多人才,推动了广东书法的发展。

道光、咸丰年间,文人书家谨循帖学之路,如谭莹、罗天池、陈良玉、陈璞、孟鸿光、冯誉骥、叶衍兰、罗家劭、丁日昌、汪瑔、黄槐森、罗岸先等,或多或少都接受了馆阁体书风。除苏仁山、苏六朋、居廉等少数画家稍有面目外,馀子多缺乏真正的艺术个性。这时期,碑学名家李文田的出现为广东书坛带来了生机。

李文田曾任侍郎、学政等职,作为一个从科举出身而登上高位的读书人,能扬弃馆阁体书法,在书艺上努力探讨,运碑入帖,自创有广东特色的碑派书法,李文田的贡献是巨大的。其行楷书宗法隋唐碑刻,取魏碑的神韵,雍容厚重而又不失灵动之意。特别是李文田学碑,强调“书写”的意趣,不像一些碑学书家那样故意摹拟古碑的剥蚀状,能于直率至平和中流露出动感,从而可见碑学与帖学两大派系互相交融的效果。

康有为博采众多碑帖之长熔铸成“康体”

近代碑派书家还有潘存、邓承修、江逢辰、曾习经等人。邓承修书法瘦硬,人称为“铁画银钩”,个性强烈;江逢辰尊尚魏碑,方圆并用,以生求新;曾习经源出六朝碑刻,旁及唐人写经,古雅脱俗。

最可重视的是,一些帖派名家亦向碑派靠拢,吸取北碑之长,以形成独特的书法风貌。陈乔森书学褚体而风骨凌厉,瘦硬通神;梁鼎芬学柳公权、褚遂良、黄庭坚,而用笔斩截峻峭,精神显露,力破馀地,把刚劲与秀逸统一起来,艺术个性尤为鲜明;陶邵学师法唐人,旁及米芾而用笔瘦劲。

真正把碑派书学推向顶峰的是康有为。康氏的影响,无论从书学理论还是从书法实践来说,都超出广东范围而播及整个中国乃至日本、韩国等地。康有为于光绪年间写成书学名著《广艺舟双楫》,提出“尊碑”之说,而在创作上却运碑入帖,以“圆笔”书碑,独具大器。他博采众多碑帖之长,熔铸成自己的“康体”书法,建树起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20世纪广东书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进入20世纪,广东书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这时期广东书家之多,成就之高,在全国书坛上都有着重要的位置。

20世纪初,晚清一大批文人学者,能诗善书,活跃在广东书坛。如林伯虔、周廷干、吴道镕、朱启连、戴鸿慈、梁于渭、潘飞声、朱汝珍、陈伯陶、汪兆铨、汪兆镛、张学华、桂坫、程学熙、赖际熙等,皆积学之士,在书法上完全是传统帖学之路,楷书与行书尤为出色,大抵以端庄秀雅为依归,这些人进入民国后,声名越著,有的甚至以鬻字为生。吴道镕习隋碑,挺劲肃穆;朱汝珍颇近馆阁,丰润整饰;张学华行书清雅秀逸;桂坫行楷高古朴茂;潘飞声流丽自然。以上诸家,可视为乾嘉以来传统书风的沿袭者。

民国时期的广东书家,人数众多,成就甚大。康有为及康门书家所形成的“康派”,被书法史家称为民国时期中国五大书法流派之一。康有为晚年创作力更旺盛,不少传世精品都作于此时。其弟子梁启超习唐楷而上溯北碑,清隽冲和,恂恂儒雅;罗学康体而上溯《石门铭》,笔法厚拙而灵劲,字体古朴而妍美,极具个性。

篆书名家邓尔雅与简经纶,均工篆刻。邓氏精金文,用笔方劲中有圆润,秀雅清刚;简氏以甲骨文作书入印,尤有特色。此外,李尹桑、冯愿、冯汉、区建公、冯康侯诸家,或工小篆,或工金文,各具胜处。隶书名家有胡汉民与林直勉。胡氏专习《曹全碑》,秀美飞动;林氏遍学汉隶,自成一体,笔力劲峭,沉雄高古,于广东近代隶书影响颇大。姚礼修、赵浩亦能作隶,时有佳构。罗作章草,时用连绵草法,笔力峭健而又古雅雍容,与王氏可称双璧。简经纶的章草简逸古淡,别开一路。

民国广东书坛各体书中以行书成就最高

民国期间,广东书坛各体书中以行书的成就最高。叶恭绰是一代大家,足以抗衡中原,逐鹿江左。他继承了清代吴荣光、李文田、康有为的创新传统,运碑入帖,碑帖融而为一,形成独特风格。又以魏碑笔法作赵体,秀劲逸宕,作擘窠大书则笔力奇肆,作小字书札则自然高雅。黄节是位著名的学者,馀事作书,追求清朗秀雅的情调,既飘逸而又沉著,极有佳致。陈融以北碑入行草,笔法险劲,精气内敛,刚健婀娜,兼而有之。岑学吕行草亦颇取碑意,斩截有力,奇正相生。

还有两位风格独特的书家,极具新意。高剑父以画法入书,其狂草如百岁枯藤,盘旋缭绕,墨法浓淡燥润,随意所之,结体恣肆雄奇,前所未有,可为狂草开一生面。易孺初学赵之谦,晚年益豪纵不羁,甚至趋于怪异一途,然其笔力功力,实非侈谈新创的浅学者所能及。

一代伟人孙中山,虽不以书名,然其书法宽厚雍容,具见襟怀气度。孙中山先生存世墨迹甚多,足供后人瞻仰。活跃在政坛上的陈少白、古应芬、廖仲恺、陈炯明、何香凝、谢英伯、陈树人、胡毅生、朱执信、邹鲁、吴铁城、罗翼群、陈铭枢、陈济棠、李仙根、梁寒操等一大批粤籍人士,其书法均有可观之处。

卢子枢行草深得董其昌之神髓

20世纪下半叶,广东书坛有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五六十年代,老一辈的书家仍活跃在书坛,商衍鎏为清末科探花,毕生研习书法,其书熔颜、褚为一体,端庄而又秀劲。叶恭绰虽在北京,然甚关心家乡的书法活动。桂坫、岑学吕、香翰屏、冯康侯、陈荆鸿、罗原觉、曾希颖等在香港,仍作书不辍。

当代书家以篆书著称的当数容庚与商承祚。容庚对古文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作金文,平正中和,安详自若。用笔则圆方兼济,轻重疏密,似不经意,而实字字皆谨严不苟,深具清苍质朴之美。商承祚善作各体篆书,甲骨文清整秀劲,金文温厚醇雅,晚年喜作秦隶,雄浑古朴。吴子复致力于汉隶,熔铸诸碑,自成端严劲秀的面貌。秦生酷爱《爨宝子碑》,其行书亦笔势挺健。麦华三善楷书,圆润秀美。李天马精擅行、楷,温润典雅。何绍甲专意北碑,行楷宽博古劲。詹安泰、郭笃士均以碑法入行草,詹氏典雅,郭氏雄肆,同源而异途。卢子枢行草深得董其昌之神髓,淡远秀雅。至于草书,则以阮退之及佟绍弼最为精能。阮氏根基二王,旁参《书谱》,运刘石庵之笔法,取《平复帖》之意态,简古朴厚,卓然名家。佟氏早年学康有为、黄道周,晚年力学怀素、孙过庭,臻于沉厚超逸、雄健古拙的高境。此外,如侯过之老笔纷披,胡根天之意态超然,黄海章之深蕴禅意,皆一时之佼佼者。当代广东书坛的老书家,承前启后,言传身教,沾溉无穷,为21世纪广东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