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广核为阳江崆峒村 注入脱贫大能量(1)
日期:[2019-05-31]  版次:[T04]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驻村干部陈雄超(右)到脱贫的贫苦户陈显溢家中走访。

■中广核投入资金帮助崆峒村修建村内小学。

■中广核投入资金帮助崆峒村修建村内道路。

■“扶贫酒坊”酿出来的米酒常常供不应求。

■参加光伏发电、酿酒项目等创收,贫困户建起了新家。

■中广核投入资金帮助崆峒村修建村内道路。

党建帮 光伏扶 产业托 村貌改

每日凌晨,阳江阳春市崆峒村,农户们扎进凌晨的夜色,走进田间。为了赶在清晨将最新鲜的蔬菜运到10公里外的农产品市集,乡亲们在收菜、装车、运输中,开启一天忙碌,“凌晨赶集”是崆峒村特有的情景。

以前,崆峒村是“路难行”的村子。村道都是土路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道路两旁长期没有路灯,大伙儿赶集路上危险重重。

2016年,中国广核集团依托分公司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对崆峒村开展精准扶贫,硬化村道,安装路灯,改造电路,修葺校舍……村子民生硬件设施发生着巨变。最近三年,“路难行”的情景消失了,致富路也得以铺就。

走进崆峒村,全长约1.7公里的村主干道穿过碧绿鱼塘,新建的太阳能路灯迎风伫立,水灯互相映衬,点亮了村民的出行路;路过的村民不时谈论着村里的新变化,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容。小巷夹道,更有民居传出阵阵酒香,随风熏得游人欲醉。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阳江崆峒村

结对帮扶 酿酒创收 发电获益 悉数脱贫

崆峒村位于阳江市阳春市西北方河西街道,是典型岭南山城,距离最近的海边阳江市东平镇110公里,离阳春县城市区也有10公里。

阳春市,是阳江市下辖县级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地带,有“小桂林”之称,而崆峒村便藏身在该地带中,与著名的“崆峒岩”为邻。如今,崆峒村下辖37条自然村,属于省定贫困村,全村共有农户1911户,总人口9013人,其中贫困户130户共392人。

2016年,中国广核集团依托分公司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对崆峒村开展精准扶贫,截至去年底,中广核对口帮扶崆峒村累计投入了1086万元帮扶资金,围绕生产经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落实三个方面“拔穷根”。截至去年底,这些贫困户已全数脱贫。

在帮扶的过程中,中国广核集团发动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一对一帮扶、利用当地特色开展“扶贫酒坊”帮贫困户增收、利用扶贫单位特长让村民通过光伏发电获得收益等,都是非常好的扶贫经验。

行动暖心 用党建引领扶贫

就算与知名旅游景点“崆峒岩”相邻,外人也很少知道崆峒村。这座“藏”身喀斯特地貌地带的小村子,在重山环绕中,显得遗世独立。以前,若有与外界交流,一般是村民“走出去”,很少有人走进村子。

来自中国广核集团的扶贫工作队,便是极少数主动进村的团队。2016年4月,中广核集团依托分公司阳江核电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对崆峒村开展精准帮扶。

崆峒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是中广核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党群部副经理陈雄超,他年过花甲,是一名老党员。村民尚未来得及反应,这个新来的扶贫书记到底是什么角色,村子里便陆续出现身穿马甲的企业党员。

原来,陈雄超发动了单位33个党支部几乎所有党员到村子里开展党建。没想到,党员们看见了崆峒村的现状,不约而同地自发配合扶贫任务,以日常走访、电话咨询、网络沟通等形式,保持与对口贫困户的联络。有部分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一对一帮扶,及时记录反馈贫困户家庭的变化情况,包括就业、失业,种养殖收成,人员健康状况,学生升入学等。

更暖心的是,中广核党员走进崆峒村后,还不时向周边困难群众、孤寡老人赠送生活物资,帮助敬老院、贫困家庭维修房屋、改造电路。

原来,中广核以“党建+扶贫”为切入点,开启脱贫攻坚任务,润物无声“暖”着这座绵延在山脚下的广东省重点贫困村。

作为驻村书记,陈雄超有个习惯:每天除了日常工作,他还将自己的车变成“顺风车”,义务接送有需要的人进村出村。此举不仅能助人,他还因此熟悉村子每个角落,也发现了许多民生短板。

水冲湾是崆峒村口主干道,全长1.7公里,是全村9000多村民来往阳春市区、销售农产品的主要通道。以往,村民为了赶上清晨的农产品交易市集,通常凌晨赶路,在主干道上运送田间最新鲜的收成。然而,该处没有路灯,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凌晨“出行高峰期”,披星戴月走在主干道上的人员和密集车辆,都要小心翼翼。

陈雄超到任后,将这些情况纳入自己的帮扶工作计划,经咨询市政、公路等部门,制定了村口道路亮化整体方案,并向中广核申请专项扶贫资金,立起60盏路灯,给村民创造了更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村民吴绍珍家在路边,对于靠帮别人养猪填补家用的她来说,起早摸黑是常事,眼看着家门口新装的路灯亮了起来,她一个劲地夸扶贫工作做得好。

修路暖人心。道路好走了,村民最受惠。就连延伸到小巷的村中小路、环山路巷道也在中广核扶贫队的“硬底化”工程中,告别了泥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