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牌照走俏,半年涨价三四成
借助助贷转型,不少互金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助贷业务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互金平台推荐的用户发放贷款。从近期陆续发布的美股互金上市公司的2019年一季度财报中可见一斑,如360金融一季报显示实现净利润7.19亿元,同比增速340%;趣店一季报显示净利润9.74亿元,同比增长187.9%。近期360金融更是新成立了一家融资担保公司,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助贷业务,做大规模的提前布局。不过,目前助贷业务尚未有全国性监管文件,因此不少助贷业务的合规性仍存在诸多模糊地带。
■新快报记者 许莉芸
互金平台转型助贷,业绩斐然
近期,随着美股互金上市公司陆续发布财报,转型助贷的公司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如360金融、趣店、小赢科技等上市互金平台陆续公布2019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其新撮合交易额中机构资金占比明显上升,据360金融第一季度财报披露,其第一季度新促成贷款总额中79%来自机构资金;小赢科技第一季度的撮合借款业务总量中机构资金占比为10.4%,4月新增机构资金业务在整体新增撮合借款业务的占比已达到25%。
转型助贷,让监管受限的互金公司找到了新的业绩增长点。“自2017年底现金贷、网络小贷等清理整顿工作开展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趋严,监管层多次提及放贷业务的牌照化,另外,2018年监管对P2P网贷平台提出‘三降’要求,要求P2P网贷平台严控规模,所以赋能B端,将合格借款人推荐给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等持牌机构,成为互金平台新的利润增长点。”网贷之家研究员王海梅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此外,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再加上传统金融机构的零售业务转型也是促进助贷业务发展的因素。王海梅表示,“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行虽有资金优势,但其互联网属性较弱,并且存在技术能力较弱、线上风控和用户消费场景等方面的积累相对有限等问题。”
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其长期面临经营地域及缺乏合规的优良资产的发展限制,也需要获客平台为资金提供出口。通过与助贷机构合作,中小银行就可以同时解决了客户和资产投向的问题。因此,助贷模式让资金方和助贷公司一拍即合,近两年得到迅猛发展。
助贷模式生变 融资担保牌照走俏
从助贷业务流程看,主要参与者有助贷机构、资金方和借款用户三方。其中资金方即为资金提供者,主要有银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等;助贷机构则包括了持牌系和非持牌系,持牌系机构主要有网络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持牌系机构则有金融科技公司、网贷平台等。
助贷业务的野蛮生长,也引起了监管关注。早在2017年底现金贷监管的141号文中就规定,“助贷” 业务应回归本源,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因此,助贷业务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此前的“兜底”模式已无以为继,在新的助贷模式下,各家助贷机构开始引入第三方增信如融资担保、信用保证保险等。
如在2017年末“现金贷”新政发布后,51信用卡一度中止“助贷”业务,直到2018年4月拿到融资担保牌照后,自去年二季度起逐步恢复与各机构融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等)的合作。据此,目前上市系互金公司如趣店、小赢科技、拍拍贷等公司均手握融资担保牌照。
正是助贷兜底模式被打破后,去年以来融资担保牌照开始持续火热,可谓是“一照难求”。某位金融牌照中介人士对新快报记者表示,华南地区的融资担保牌照目前售价为7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而去年底该价格为500万元到600万元之间,半年内涨幅30%到40%。该人士表示,地区不同价格不同,如云南、黑龙江等地牌照相对便宜,华南等沿海各地卖家实力更为强劲。该人士还强调只有少数牌照在售,“手快有手慢无”。
不过,拿到融资担保牌照也要受到杠杆倍数限制。麻袋理财研究院总监路南表示,如果融资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贷款本息提供全额担保的话,融资担保公司要受到10倍经营杠杆的限制,如果服务小微企业及三农的在保余额及户数满足一定的监管要求,杠杆可提高至15倍。同时在经营区域方面,融资担保公司跨省开展业务的,应当按季度向注册地和业务发生地监管部门报告业务开展情况。
暗含多重风险 助贷行业有待统一监管
其实,助贷最早是小贷公司为银行提供服务,只不过是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公司涌入行业才让助贷行业备受关注。
对于助贷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监管曾多次发文,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不能异化为单纯的放贷资金提供方,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逾期资产代偿、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等。不过实际上,不少中小银行由于线上风控能力受限,往往将核心风控交由第三方助贷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等资金提供方通常会要求助贷机构提供担保,这就有可能造成助贷机构出现风控工作审查不严,导致逾期、坏账增多,进而将风险向银行等资金提供方传导、扩散。”王海梅表示,“这就造成目前部分现金贷平台无放贷资质,却可借助助贷业务引入银行、信托等机构资金,变相做起放贷业务,出现助贷机构无牌照却胜似持牌的情况。”
光大证券分析师陈浩武认为,近年来在助贷业务的实际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银行与无照机构合作、助贷机构为银行兜底、实际信贷方的贷款与风控职责分离,虽然看似银行端风险可控,但从整个金融系统看,实际风险大小变得难以衡量,且有时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