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万小宁:艺术创作中,我们应是线条的主人
日期:[2019-06-09]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简介 万小宁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万小宁 丁香

■万小宁 过客

整个中国画都需要变革——

走进万小宁的工作室,有一种与大部分画家工作室不一样的印象,这里更像“实验室”,数不清的透明罐子装着各种颜料,每一罐都贴着颜名乃至代表岩彩颗粒型号粗细的数字。万小宁随手拿出几瓶就能说出其中的用法与来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广州美院读本科的时候,万小宁在创作上已经注意到了重彩画中的材料运用。

为此,她毅然选择了到日本留学,潜心钻研重彩绘画艺术,她的《木瓜花》在三十年前获得的全国美展银奖,至今仍是广东国画家在全国美展里获得的最高奖,一方面,她承认对于重彩画而言,材料与线条的运用都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她又认为,“艺术创作脱离创意谈颜色和线条是隔靴搔痒。”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日本画册引发了我对矿物质颜料

在重彩表现方面的注意

收藏周刊:当年是什么契机到日本留学?

万小宁:当时我在创作重彩的时候,经常会在绘制中遇到各种瓶颈,感觉手上的工具材料总不能为我所愿。当时中国正处改革开放的前期,陆续有日本画册书籍通过港澳传入,由此引发了我对矿物质颜料在重彩表现方面的注意,在这些不算精致的印刷品中,我找到自己想要的色彩表现感觉,这在当时中国停滞不前的颜料现状,以及面对低价粗糙的绘具,无疑给我开了一扇窗。

收藏周刊:会怎么粗糙呢?

万小宁:所谓粗糙,除了作者自身的原因外,颜料的粗糙也是其中一环。一般情况下,颜料粗糙有材质方面的,以及混合物,既胶的粗糙等。我们宋代的重彩作品,厚重中不失通透,色彩饱满中不失水润,这种表现效果与材料的运用还是有关系的。画过重彩画的作者应该比较有感受,早期学习中,色彩沉闷,画面渲染部分起渣子等,这些都是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部分日本艺术作品还是比较“接地气”

收藏周刊:刚接触日本的艺术有什么感受?

万小宁:部分日本艺术作品还是比较“接地气”,题材偏颇日常身边所见所感,通俗化与自然的尺度把握比较好。尤其是日本画,可能是因为与“浮世绘”艺术延续有关,比较偏重表现一般民众生活中的小细节,他们的所喜所爱。目前有不少人,认为日本画中的线条已经完全弱化,其实日本画的表现风格也是多样的,我只能希望大家,尽可能在多看几幅原作后才谈感想。

收藏周刊:在重彩创作里,如何强化“线”的作用?

万小宁:书法功底是一方面,也有专门针对白描的练习。不过现今的日本,书法与水墨画大概归属传统绘画艺术的范畴,使用岩彩(颜彩)材料表现的绘画一般称“日本画”。

收藏周刊:您在创作中,书法这方面是如何对待的?

万小宁:书法不是我的强项。我学中国画,是先学勾线的。考美院之前,我在工艺厂当学徒工,为达到“力透纸背”的勾线功夫,师傅要求我们在小手臂上放一块砖头以练臂力和稳劲,我虽然偷懒没放,但的确也练习了五年的白描。

对于中国画创作,线条并非是唯一的技法

收藏周刊:您在教学里,会对学生强调书法功底吗?

万小宁:我会强调。但我认为对于中国画创作,线条并非是唯一的技法。线无疑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非常有价值,但我们也需要明白,在艺术创作中,你是线的主人,不要为线而线。一幅画里面,可以以线为主角,也可以以色彩为主角,互相的比例调配得根据具体的作品表现需求而定。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工笔复兴”的说法?

万小宁:其实不仅仅是工笔需要复兴,整个中国画发展都需要变革,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避免的使命。

收藏周刊:学界似乎对“重彩画”与“岩彩画”有划分上的争论,您怎么看?

万小宁:中国“重彩画”艺术其中的“重彩”是指与“淡彩”相对而成立的一种表现模式。这种模式,除了在绘纸上通过勾勒、赋彩的过程,最终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同之外,还存有两个异域。第一个是重彩绘画从古至今,其运用的范畴,比之淡彩绘画的面要宽。关于这一点,在众多的洞窟壁画、寺庙壁画、屏障画、唐卡、民间艺术等方面均可找到佐证。第二个是重彩绘画的绘制难度较大,这是因为重彩绘画其前期往往以淡彩绘画为基础,然后通过逐步的“三矾九染”,色彩的相互叠加,最终才能呈现重彩风格的艺术表现效果。或许也可以这么讲,“淡彩”是走向“重彩”的起点。

若然拆解重彩绘画的范畴,不难看出,“厚画法”与“薄画法”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两大板块。目前在人们的理解范围内,对于这两种表现模式的认知,存在不清晰的地方颇多,引发的误会时有发生。的确,今日谈重彩绘画,其中的岩彩运用已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因其颜材从外观看, 容易给人厚重、粗(颗粒感较强)、有分量的“厚画法”表现印象,所以也有人将此类厚感作品统称为“岩彩画”。而矿物颜材的色阶偏高、颗粒感偏细、画面材质较细的表现模式,给人薄材质感印象的“薄画法”作品,理解为“重彩画”。

材料仅是一个载体

为材料而创作并非好现象

收藏周刊:重彩画首先对材料的要求就非常高?

万小宁:无论它对材料要求有多高,作为艺术家都必须明晰,材料仅是帮助我们到达艺术终点的一个载体,为材料而创作并非好现象。当然,好的材料可以帮你锦上添花,但还是要根据具体画面的艺术效果来运作。题材空虚,毫无新的创意,仅仅只是为了在画面上堆砌漂亮的颜色和流畅 的线条,应该也没有什么意义吧。

的确,重彩画在色彩的表达上,有它的难度,它不像油画可以直接在调色板完成调色工作。重彩画需要在画作上,通过透叠色块来调节色彩。对画家而言,这就要求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因为通过积累才能掌握如何调配颜色,如何在层叠透色后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彩度,所以作为重彩画家, 想熟识材料,要有磨合若干年的准备。

收藏周刊:您觉得画外功夫,还有哪些?

万小宁:读书、读画(观展)、书法、速写都应该是我们要具备的画外功夫。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