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国风”是基因 是动漫回归自我的钥匙
日期:[2019-06-09]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大圣归来

■大鱼海棠

■大闹天宫

简介 金城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副主任,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动漫日本行”策展顾问之一。1997年在北京创办漫友杂志及漫友文化品牌,2004年经文化部批准在北京创办“中国动漫金龙奖”,该赛事至今已进入第十六届。

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副主任金城畅谈动漫创作:

从享誉世界,国际上屡屡获奖的“中国学派”,到“追随”日美风漫画,再到近年具有文化自觉的“中国风”,中国百年动漫发展经历了辗转曲折的发展。随着近年《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漫画如《小林漫画》《老街的童话》等作品的出现,动漫的中国风格有了坚实的构建,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副主任金城表示:“中国风是我们的基因,也是我们回归自我的钥匙。”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中国动画曾被西方同行冠以 “中国学派”美誉

收藏周刊:中国动画里的“中国学派”是怎样形成的?

金城:中国动画,在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当时创作的动画基本都是偏重艺术的作品,像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渔童》,折纸动画《湖上歌舞》等,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中国动画因而被西方同行冠以 “中国学派”美誉,足见其独一无二的学术地位。后来到了市场经济,出现了《黑猫警长》,它是动画市场化的第一部实验性作品,获得巨大成功,很遗憾只出了5集。这部作品陪伴一代人的成长,是非常经典的系列作品。

收藏周刊:连环画与中国漫画的发展是怎样的关系?

金城:中国漫画的发展有赖于丰厚的连环画基础,连环画曾一度成为国民阅读的首选,其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一些作品输出到国外,引得国外友人赞不绝口。欧洲很多漫画出版机构都请过我们的连环画宗师贺友直前去开讲座交流。而如今的当代漫画,1995年前后才开始慢慢萌芽,当时日本漫画从民间流传进来,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阅读,催生了少量原创作者。这批人是自发成长的,他们没有沿袭、借鉴前一代即连环画的形式和内容,而主要受日本漫画的影响。所以至今我们的原创漫画仍有一部分作品受日本画风影响,且这种痕迹很难褪去。

2005年之后的作品叫“新时期动漫”

收藏周刊: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中国风”动漫的?

金城:2006年开始,原创动漫开始驶向快车道,是缘于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由文化部等十部委共同组成“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引领动漫产业健康发展,动漫创作开始繁荣。通常,我们称2005年之后的作品叫“新时期动漫”。

原创动漫发展到今天,有一支力量尤其令人瞩目,它便是动漫中的“中国风”的作品,动画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漫画如《小林漫画》《老街的童话》《踮脚张望》等,虽题材各异,但画风都有我们传统山水画、人物画的影子,飘逸灵动,充满韵味,强调写意。

无论是新时期的“中国风”,还是早期的“中国动画学派”,从广义上来讲,它们都是“从水墨中来”,亦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蜕变而来,进而形成具有当代价值的审美取向。

收藏周刊: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会涌现“中国风”动漫?

金城:“中国风”的形成,追根溯源,一方面出于当代创作人自我觉醒的文化意识,同时也不可否认,是深受“中国学派”的影响所致。如经典动画《大闹天宫》(1961年上映上集,1964年上映下集,1978年上映全本),不仅深得国内观众喜爱,在国外也广受好评。1983年,它在法国公映时,《世界报》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即是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近年国产动漫口碑之作《大圣归来》的片头,依然在向《大闹天宫》致敬。可以说中国风是我们的基因,也是我们回归自我的钥匙。

中日动漫业界已从友好交流转向合作开发

收藏周刊:上面您提到的都是动画,漫画方面如何?

金城:漫画也是如此,目前的原创漫画阵营中,已经有作者开始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养分,从而走出自我的天地,开始融入现实世界。比如聂峻,继完成《向日葵男孩》之后,近年新作《老街的童话》返璞归真,画了老北京、爷孙俩,不仅仅吸收了连环画的元素,还把原生态的中国市井生活搬到了作品里,这部作品入围了今年美国艾斯纳奖(Eisner)。另如夏达的《长歌行》《子不语》也很受欢迎。这一批相当优秀的作者,有了一种主动的认识,要创作出代表我们自己文化特色的作品。

读者和观众们喜欢这类中国风作品,正是源于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能够引起普遍的身份认同,每个人都在潜意识中主动去接纳与欣赏与自身文化根基相符或接近的艺术。比如丰子恺的作品,虽然是漫画,但却影响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包括当下的《小林漫画》,实际上也受到像丰子恺这些传统漫画家的影响。

收藏周刊:中国动画与日本曾有过哪些交流?

金城:回顾中国动画百年,新中国的第一个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短片《瓮中捉鳖》皆由中国艺术家陈波儿与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携手完成。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曾经专门前来中国,参加上海首届国际动画电影节,并与动画名家万籁鸣先生交流,了解《大闹天宫》等多部享誉国际的动画作品的创作经验;在此之后,日本动画大家宫崎骏也有来访,了解“中国学派”和它所走过的艺术历程。曾经有人想方设法拜访宫崎骏,宫崎骏说,“最好的动画都在你们中国,不用来拜访我。”

2008年,由我担任出版人的《铁臂阿童木》18卷本第一次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当我与日本动画协会理事长、手冢株式会社董事长松谷孝征共同为该书首发切开蛋糕的那一刻,中日动漫业界已经从友好交流向合作开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期待中国动画和漫画 水乳交融的时代到来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待漫画传播生态?

金城:目前网络漫画平台上,大多数年轻漫画作者为了赶稿日夜兼程地画画,来不及吸取传统文化营养,也没时间查阅故事的背景资料,故而导致作品快餐化;一些漫画题材范围狭窄,过多地偏向二次元,如玄幻、魔幻、校园等题材,少有反映现实生活者。此外,我们的动画受制于传统的以电视播出为核心的渠道,大多将内容定位于少儿频道,导致大众熟悉的动画仍以儿童动画、低幼题材为主。

真正要良性循环,使中国动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还需要把眼光从“生存”提高到“发展”,把能力从“技术”上升到“文化”,创作出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佳作,主动引领消费者而不是迎合市场。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大作诞生,既然我们能创作出《大闹天宫》《山水情》,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拿出未来可以影响人类的辉煌篇章。

还有一点我一直在思考,我发现,成熟的动漫产业,大多是先有漫画后有动画,如日本,其动画作品有80%改编自漫画,如此模式,产业成本大大降低,成功的几率亦大大提升。目前,我们的动画和漫画两者还没有完全咬合。2004年我在北京创办“中国动漫金龙奖”,融动画和漫画于同一奖项之中,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令动画和漫画得以双赢,可以说开了一个好头,我期待中国动画和漫画水乳交融的时代早点到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