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汤小铭:世间如此复杂广大, 我还要不断学习,才能画得更好
日期:[2019-06-09]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展览]   字体:【
■6月6日,铭刻时代——汤小铭艺术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汤小铭 永不休战 1971

■1971年,汤小铭在广州鲁迅纪念馆创作油画《永不休战》。

■汤小铭 自画像 1984

汤小铭先生今年80岁了,在与他的交谈中,他的“艺无止境”的追求,就如同《永不休战》作品本身一样,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4月他在广东美术馆做了首次大型个展,如今展览移师中国美术馆,在如此背景之下,他却略显“羞赧”,说好像作品光秃秃的没穿什么衣服就给人看了,说“我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迷糊,还要不断学习、理解、探索”。如此的谦逊,如此地坚持“永不休战”,汤先生和记者的对谈,就从这幅同名作品说起。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永不休战》是这样诞生的

收藏周刊:汤老师,您刻画鲁迅的这些作品,也许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都特别动人。当年,您是怎么构思的?您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汤小铭:学生时代我便知道了鲁迅。后来,我毕业后分到画院工作,在资料室里读到很多鲁迅的作品,那时也没有人干扰我读书,于是对鲁迅的了解就比学生时代深厚了很多。这是一个基础。

1970年,我从英德茶场借调回广州,在省文艺办公室指挥下干着“救火队”的工作,哪里任务紧急,就到哪里去干,差不多整六年没怎么画画了,现在叫我画什么都无所谓,有得画就高兴,管他呢。正碰上鲁迅纪念馆要重新开放,我被派去帮助搞陈列,因为鲁迅先生晚年部分找不到合适的照片,要我创作一张鲁迅晚年的肖像画给版面用,于是我很当一回事地干起来,也实在是过把瘾。

我又没见过鲁迅,也没去过上海,那就搬那些旧杂志,里面往往都有一些有关鲁迅的。站在收集一个人的形象基础之上,进行敞篷式的设想。设想当时的情境、他的生活工作条件,这些都是逐步成型的,也不是我的什么聪明才智。

他的晚年是什么样的呢?生病,他那时候已经病了,在这种情况他还不断要用他的笔去进行战斗,那这种空间构思就有一些依据,不是乱来往逛花园上去画,而是让他带着病在书房里面来工作。他那个时候就显得比较衰老,我当然不能把它往衰老画,要把精神面貌体现一下。但就算我画出来也不可能是他当年真实的样子,这就是叫艺术形象,就是我在这个时候对他的理解。有一句话是允许虚构,就是说这个像,可以说服大家,有依据,有鲁迅当时那种精神。艺术要比原来的生活更集中、更高。

我很快搞出来一个大草图,完之后就画大稿,当时整个过程都很顺,没有别人给我条条框框,所以我的思想状态也是很松弛(放松)的,大概一个多月完成,也不是太长。

收藏周刊:听说当时您也是去了很多相关的地方,搜集过大量资料。

汤小铭:你从事这个必然要做一些工作。我这些本事也好、能力也好,都是老师、同学们给我的,不是天生有的。我天生就是一张白纸,就算我会这个,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就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吃碗河粉、兢兢业业服务就可以了。

收藏周刊:其实并不简单。

汤小铭:像吃河粉一样那么简单,但是河粉是怎么变来的,也有它的过程。你说要有什么天赋,我不知道。我讲不出来,总之我喜欢,我有兴趣。但是努不努力?我也尽了一定的努力,这些都综合在一起才能做成一件事情。所以人家问我更偏多点天赋还是努力,我觉得自己还算努力,但是在家里老被老婆说懒惰,因为有时候在动脑筋、想东西时,的确看着是无所事事的样子,其实有时候望着一盆水,还在想着它的表现。

衰年变法其实就是自然蜕变

收藏周刊:汤老师,在您一直持续努力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个曾经克服过的困难,是印象特别深刻的?

汤小铭:太多困难了,克服不完。像我(现在)这些都是克服困难所产生的效果,每一个事情都有克服,人家说读书都要长读长新,同样的一个事情做一百遍,应该有九十多遍都是白做的。

收藏周刊:您现在还有没有新的想法,是您觉得可以继续再去尝试和突破的?

汤小铭:这个世界这么复杂、广大,我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迷糊,还要不断学习、理解、探索,才能把这世间的事情说清楚甲乙丙、一二三。

收藏周刊:汤老师,我们知道黄宾虹曾经有过“衰年变法”,您怎么看待他的这个选择?

汤小铭:他起码有个认识,艺无止境。一个想法形成了,又有新的问题在问他为什么,不这样可不可以,他还要不断说服自己,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让所有的人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还没有制定变法的趋向,但是要变的就是不断进步,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有新问题。所以伟大的人都把它说得很简单,学习再学习。

学习两个字什么叫学习,不懂就学,把不懂变成懂,懂一点就多一点,我现在能够画成这样,我就希望画得更好一点。什么才叫做好?除了公众、专业界的认同,首先是我自己认同,我才能再拿出来。

每天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一点一点能进步,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大家看到变法,其实是积累了七八十年的自然蜕变,它来得很自然。

中画和西画的道理是相通的

收藏周刊:汤老师,在您求学或绘画的过程中,有什么是您认为一定要坚持的?

汤小铭:曾经一个年轻人跟我说他去看展览了,没什么可看的,转一圈就出来了。我说你白费了十几二十分钟。为什么?因为假如你带着问题去看,看着某一张画上有几笔对你有启发,可以吸收,你就收获了。你们看别人的画,专找优点看,不要看别人的缺点,那个缺点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看到别人这不行、那不行,怎么才能行?但是一百多张里如果有两三笔能解决让你手忙脚乱的问题,这就对你有好处。你明白我刚才讲的意思吗?专看缺点,一点好处都没有,不如不看。对于自己的画,则要想办法多找出一些缺点或者自己把握不住的东西。这是一种求学或者做事的态度。这算不算真理,我也不懂。

收藏周刊:那汤老师,您喜欢看国画吗?

汤小铭:喜欢,我是中国人,肯定喜欢中国画,书法、中国画,我都一样有兴趣。

我附中毕业之后,当时要选三个志愿,三个我都填了油画。我决心要栽进油画里。在中国学中国画有很多便利条件,(当时)学油画则很困难,困难,但是有趣味,就冲着有趣味,就去学。

但是我刚才跟你说的道理是相同的,中画、西画不分,都是一样的,因为道理是相通的。从道这个规律来说,这是一条路。这条路是相通的,这些都可以。我在想,如果你学透了中国画理论,其实把它翻译成西洋画也一样。

收藏周刊:您平常一直也画中国画,主要是画什么?

汤小铭:山水为主,花鸟也有不少。这些都是我不愿拿出来的,因为这是你藏起来的,比如在冲凉房里大声高歌(的那种感觉),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

收藏周刊:在您的展览上,我们很多观众都很喜欢您的作品。

汤小铭:那真是值得喝一杯了。我就是画画的,(有时)傻乎乎说一些废话。所以我做这个展览,也就是等于回头看一遍,走过、做过、想过、苦恼过、高兴过,以后不管怎样了,你还剩下这些画。怎么画得更好,我也不知道。我在心里感动着,总是想追求美好的一面,却总是走不到,艺无止境。

但是有一条,我认为这些天(做展览)就像光秃秃在那里给人家看,那些连环画是歪歪扭扭的草图,画得都不像。人家做展览起码要“修修眉毛,梳梳头”,站出去摆好姿势,我都没有什么秘密,我就是这样画,画出来就是这样。

家属谢远清畅谈汤小铭给他的启示:

我们学画的应该想想, 怎样完整地去领悟这个世间的东西

我协助展览到现在,自己回头看,汤老师有一种别人没有的东西,那是一种观察力,他的画里面有他的眼睛看到的、理解到的东西,悟到的东西,这个东西有时候不仅仅属于美术,而是一个人整体打开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所以他能编、能创造,他的毛孔都是张开的。他会结合很多很真实的感受的例子,所以我觉得这个洞察力是超越过他画面的风格,我觉得是很珍贵的。

他塑造的那种虚构的场面,其实是综合了一个人对生活、人性、自然的观察,对很多物件的那种感受力,最后拿捏到一个完整的框架里头。也许这个洞察力,是我们很多人想当画家而还没有理解的,他就想我怎么表现美,或者我怎么标新立异,或者我怎么学习老师的东西,但是没有想过,我怎样完整地去领悟这个世间的东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