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该如何建设?广州地区院士们来献策(2)
日期:[2019-06-22]  版次:[A07]   版名:[城事]   字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

在关键领域重点投入 让高端成果在广州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认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把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放在第一位。

她说:“广州要做的是战略新兴、前沿、高端的产业,这就涉及到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部分。例如智能制造就需要自动化、材料等多领域的人才。还有医疗器械行业也是多学科融合的行业。我们的科技要往前发展、走到世界前沿,就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协同创新很重要。”

她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很好的契机,广州作为中心城市,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需要跟其他区域协同、创新。新兴产业越是高端,技术门槛就越高。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很好,但部分企业竞争力还比较低,研发投入偏少,和国际大企业的竞争处于弱势。因此,她建议,广州可以花大力气,在关键领域重点投入、建设几个协同创新中心,把不同的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化人员、政府、社会资金都放在里面。如此一来,可以让这个中心成为企业的研发部门,也可以是研究单位的技术孵化部门。

“不是撒芝麻,而是重拳出击建几个,哪怕是做试点找经验,也能解决一些问题。要做长期的统筹设计,重点布局,重点培育高端、新型企业。可以给政策、资源,撬动社会资金一起投入。政府在新型企业刚长出来的时候,推他一把,这不是一两个科研项目可以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创新措施,最终能促成高端成果在广州的落地。”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叶思宇:

要注重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和团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则谈到了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表示,他观察到一个现象,在引进国外尖端人才方面,政府比较集中在引进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终身教授,但在引进企业研发人才方面,特别是企业里对攻坚起到重大作用的高级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方面比较欠缺。“当然这可能跟信息的不对称有关系,可能他们很难参与国内的评价体系,没有办法真正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他认为,人才的引进不光是个别尖端人才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人才团队的引进和培养。企业里面很讲究团队协作,在公共平台上利用各种专业的知识和人才进行合作才能产生新的高科技。另外要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

“日常,大家讲产学研,顺序一般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这个不完全对,其实很多新兴的科学、前沿的课题是在工程化、规模化、产业化中来的,两者间不是反向的,要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来解决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

建议做好与产业的对接 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方滨兴,现任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在发言过程中,他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他表示,目前理工科的实验室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短板。这原因在于建设经费缺口较大、预算申报和经费使用流程较长、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审批艰难。

对于科研经费,他表示,在国家或广东省出台针对高校的鼓励政策后,希望广州大学可以先行先试,待广州的细化政策出台后再按广州市政策规定执行。此外,希望能借鉴部、省属高校经验,每年设定一定经费额度,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政府工程项目,支持学校在急需的实验室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自主组织论证、评审、招标采购、施工和验收,以此加快学校教学科研配套项目的建设进度。

此外,对于工科发展和产学研孵化基地不足且不便与产业对接的问题,他建议,比如像广州大学引进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到广州高新技术产业最集聚的地方,如黄埔、南沙区,便于做好人才与产业的对接,真正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需要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

广州应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多做贡献

“广州在国内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城市,很多方面长期走在前列,今后要怎么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曹春晓提出了两个建议。

他说,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不单单是芯片,中国还需要思考哪些是自己的“卡脖子”技术,比如航空领域“卡脖子”的是发动机。广东、广州可以思考自身有哪些领先的技术,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多做贡献。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怎么让创新创业成果真正落地,一些重点项目可能要好好研究一下。”他坦言,现在有些项目听起来很漂亮,实际上有点虚,仍需要加强一些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要真刀真枪地去做,此外还要研判这些成果是不是真正到了成熟的时候,能否对大湾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希望广州可以再发力,为大湾区发展润色。”

精彩发言

广州虽然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但一定要抓紧制造业的建设,广州至少40%GDP是来自于制造工程,这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对于工业4.0,希望广州市能给予相关的政策,对此进行扶持。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

在广州生活、出行,我发现这边的交通面临一些挑战,无论是地面和轨道交通,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自己也参与过新加坡交通部主导的交通改善的工作,很有意愿为广州做一些可行的工作。

——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李德纮

数学教育很重要,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需要政府来牵头。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