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康有为尊碑是对帖学程式化审美的反思
日期:[2019-06-23]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关晓峰书法

■关晓峰书法

■曹全碑

简介 秦建中 广州市海珠区文联副主席、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海珠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南粤印社副社长。

“隶书是书法史上最灿烂的辉煌。”海珠区书协主席秦建中——

篆隶楷行草,很多人注意到了楷书的规范与工整,行草书的奔放与洒脱,但注意到隶书承前启后发展变化的人却并不多,隶书本身的多样性发展和由它直接向魏碑、楷书、行草书过渡的多书体发展,在书法家秦建中看来,其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他甚至认为,“隶书才是书法史上最灿烂的辉煌。”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魏碑看似单一,实则多样

收藏周刊:在书法史上,您比较关注的是哪一个阶段的发展?

秦建中:书法历史上,有一段历程是容易被时人所忽视的,或者说不重视吧,那就是从隶书成型向魏碑、楷书和行草书发展的这个阶段,这是一段非常灿烂的书法历史。我认为隶书才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灿烂的辉煌:一方面是隶书本身的多样性发展,有古拙朴厚的《张迁碑》、开张奔放的《石门颂》、中正典雅的《礼器碑》、清新秀丽的《曹全碑》、朴拙自然的《郙阁颂》,还有木简、竹简的灵性与自由,这种多样性为其他书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是由它直接向魏碑、楷书、行草书过渡的多书体发展,它实际起到了孕育其他书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扩张性的,所衍生的书体又有了多样性的发展,如魏碑,看似单一,实则多样,这才有了现代书法的丰富多彩。

收藏周刊:那向魏碑和其他书体发展有哪些不一样的变化?

秦建中:其实书法发展跟中华民族的多民族融合有很大的关系,汉魏是多民族交融的时代,书法在继承与发展中融入了多方面的文化内涵,魏碑发展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一个文化现象。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经典的艺术作品。比如《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是一个代表,它是在迁徙过程中,中原文化融入西南少数民族并被改造发展的范例,其碑文的字形结构和用笔是当地少数民族根据自己对中原汉族书法的理解书写的,或者说是中原主流书法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它既有少数民族独自理解汉文化的趣味性,也有当时魏碑主流书法的方切特征,可以说是书法方笔用笔在民族融合方面的代表。另一个则是《好大王碑》,这块碑是属于当时的高丽的,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对汉民族书法理解之后所形成的另一种书法样式,朴拙稚气,它是书法圆笔用笔在民族融合方面的代表,其实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特征或者用笔习惯的体现,一些字在笔画省减后,与汉民族书法的主流有截然不同地特点,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趣味。

楷书的形成是文字向标准化发展的迈进

收藏周刊:但后来到楷书,是不是越来越局限了?

秦建中:是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点,楷书也是非常灿烂的,因为认知的不同,很多人把晋代钟繇视为楷书鼻祖,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汉武梁祠画像题字》已经有了明显的楷书特征,其结构、用笔都有明显的楷书味道,也就是汉代书法已经具备了很明显的楷书特征,汉隶的多样性发展首先为楷书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唐代之后,楷书就开始被规范化了,几乎每一个字的笔划都有相应的造型要求,这是印刷术发展的体现,也可以说,楷书的形成是文字向标准化发展的迈进,当然也因为印刷术的发展,楷书的“匠气”因素也呈现出来,多样性发展受到了制约。我们常讲的唐人尚法,其实更多的是造型对用笔的要求,不是笔法的自然呈现。现在很多培训机构教书法也是这样,基本上是按照某个明星的样子整容,写出来的书法可以说是不伦不类,太注重造型,而忽略了书法用笔本身的自然,所以没有味道,或者千人一面。目前学院派对书法的研究也与书法本质的“法”相去甚远,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书法史的研究,或者说是书法考据学的研究,比如某个古代书法家的亲戚住哪里,亲戚写不写书法之类的,这些对书法本身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关系,但很吸引人,做论文很抢眼球,其实这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我认为对书法发展的意义并不大。

臃肿、浮滑、呆板、程式

都是书法审美中的弊病

收藏周刊:书法到底有没有审美“法度”?

秦建中:当然有,书法一直有其自身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规律,只是被人曲解了或者时人游离了书法的审美本质。书法审美一直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大气雄浑、朴厚古拙,可居庙堂之上,比如《张迁碑》、《西狭颂》、《校官碑》、《衡方碑》、《乙瑛碑》一类,经常在寺庙、宗祠的牌匾、对联中出现。另一类是典雅秀丽、清新雅致的,适合在书斋把玩、清赏,比如《礼器碑》、《曹全碑》和一些书札、信签一类。

历代都把大气、安静、肃穆作为对书法的审美要求,静穆和大气是书法本身的发展要求,我们经常讲对书法要有敬畏之心,这其实就是书法在审美上体现静穆的具体表现。同时,书法历来反对臃肿、浮滑、呆板、程式,这些都是书法审美中的弊病。

当年我老师关晓峰跟我讲过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很深刻,他说,你学书法至少要写五十年的字,最好是一百年的字,一开始我们的理解是要持续写这么长时间的字,慢慢才体会到,他的意思是我们写书法,要把目光放到五十年乃至一百年后来看待,也就是站在那个时候回头看,我们呈现的是怎样的一种书法面貌,一百年以后,你什么都不是,名和利都与你无关,这时看东西会公正很多,如果能从这种未来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对书法传承就自然有敬畏之心。

收藏周刊:邱振中先生认为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比实践要大,他更认为于右任的书法写得比他好,您认同吗?

秦建中:邱振中先生的书法审美眼光是很好的,康有为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好的建树,他的理论比实践更有影响力。康有为那个时代碑志的大量出土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养分,他尊碑抑帖,但他最早的时候是学帖,他尊碑是对帖学程式化审美的反叛和反思。康有为写得最好的是融有帖学的《石门铭》,《石门铭》的开张之势和险绝之姿应该是最吸引康有为的地方,同时,康有为吸收了大量墓志的营养,他后期的书法实践基本上都是对《石门铭》的个性理解和碑帖融合的再现。

至于于右任,可以说,如果没有吴昌硕,也没有康有为的话,那么,于右任会很困惑。

收藏周刊:上周邱振中的讲座,您也在现场,感觉如何?

秦建中:邱振中先生有很好的审美理念,也讲得很好,可以说他的讲座是审美的普及,我很欣赏也很赞同他的审美观。但他有个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他对篆隶存在偏见,他所列举的例子基本都是行草,难道只有行草才有笔法,篆隶书就没有?行草的笔法从哪里来?也是从篆隶来,相传笔法论为李斯所总结,钟繇是笔法传承者,由隶入楷,楷隶相杂是钟繇书法的特点,若撇开行草,难道说钟繇隶、楷没有笔法吗?

当然,邱振中先生对我的影响也很大,这种质疑不影响他的形象。

收藏周刊:这主要是指哪方面的影响?

秦建中:主要是受他审美理念的影响,他提到的“拙”是审美的核心,提到的“转”是笔法实践的重要环节,另外他提出的经典与重构,是审美平衡的重要内容,是书法创新的重要手段,我很赞同这种观点。

有一半以上的所谓书法家都是在建书法的“空中楼阁”

收藏周刊:他也比较强调书法创作中的书写性。

秦建中:是的,书写性确实也很重要,是书写者情感的发泄。王羲之写《兰亭序》只是对文人雅士活动的一种情感记录。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时候,根本也没有把它作为书法作品来写,他只是非常悲伤,写一篇祭文而已。

收藏周刊:但他也强调需要对用笔的细节用心研究。

秦建中:这个问题,是一个基础问题,也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对书法的技法思考,到底有多少?可以说现在有一半以上的所谓书法家都是在建书法的“空中楼阁”,他们在描述自己的作品多么好时,大谈精神、意境,但其实根基是很不稳的,他们缺乏对技法的深入研究。很多人写字只是写形,很少有人会去深入探究笔法,探究运笔的规律,就是如何下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的问题,这些都是细节问题。比如书法中的“跌宕”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很多人在说的时候,经常会谈到,但怎样才算“跌宕”?它在书法实践中如何实现?似乎没有什么人说。很多人在实践中把这等同于“抖动”或者“摆动”,这是认知的局限。其实“跌宕”是笔锋与纸面垂直运动中的起伏。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