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南雄上朔村:“红军井”水常流,《当红军歌》世代传唱
日期:[2019-06-25]  版次:[A10]   版名:[民生]   字体:【
■油山镇大塘中心小学学生演唱《当红军歌》。

■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买办豪绅和地主,杀他一个不留情……”6月2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东南雄油山镇上朔村。新快报记者穿过红军曾短暂歇息的鹅卵石路来到徐屋祠堂,一首1934年写下的《当红军歌》仍然留在祠堂墙面上,经历时间洗礼的红军歌早已斑驳,只能依稀辨认。伴随着油山镇大塘中心小学学生整齐划一的歌声,油山镇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黄树材的一路讲解,那段峥嵘岁月如现眼前。

宿营上朔为村民修古井

“上朔村的长,箬角村的书房,浆田村的池塘。”这是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上朔村,这条建自唐朝的村落因人口多、规模大而出名,黄树材介绍,上朔村在人口鼎盛时期规模达9000人。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从江西进入南雄,一路侦察踩点,过关斩将,清除了敌人设置的重重障碍和封锁防线,来到上朔村。

早在1928年2月,中共南雄县委就召开了万人大会成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县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上朔村。当时,新生的县苏维埃政府在中共南雄县委的领导下,立即在全县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组织开展“平仓、平田”运动,打倒土豪劣绅,对地主进行封仓焚契,分田分地。反动派对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恨之入骨。“我们村那时被反动派称为‘土匪村’。”上朔村村民徐鸿志说,在同年3月,反动派开展屠村政策,到处疯狂喊叫“屋要过火,树要脱皮,人要过刀”。全村三四千人被迫逃离家乡,有300多名来不及逃跑的无辜村民被残忍杀害。

红军到达上朔村后,听取了中共南雄县委和地方游击队领导的情况汇报,一致认为上朔村是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和游击队活动据点。

韶关南雄市史志办干部李君祥说。“上朔村群众基础好;全村三面临水,沟深河宽,村庄城堡坚固,街巷纵横如迷宫,易守难攻,利于防守;村北是连接粤赣边界连绵几百里的深山老林,一遇紧急情况,有利于部队的撤退和隐蔽;村庄规模大,有利于为部队提供给养、住宿和隐藏。”基于此,红军主力部队决定在上朔村休整和宿营。

黄树材沿途给记者介绍,“为不打扰村民,红军均选择在上朔村的祠堂、柴房、屋檐下休息。”徐鸿志也听祖父辈说过,红军来上朔村宿营时,还给村里的“和尚井”重新修葺了一番。

徐鸿志说,“和尚井”是村里一口老井,井小而井缘浅,红军便用石板和鹅卵石重新砌了井缘,又在井底铺了青砖。“红军并没有将修井的事告诉老百姓,也是村民晨起时才发现的,修井后泉水也变清澈了。”后来,村民为了纪念红军,将这口“和尚井”改称为“红军井”。

多次用黄泥糊墙保护红军歌

红军在上朔村不但不干扰民众,还为村里做了不少好事,村民们深受感动,之后自发给红军送粮油、衣物、鸡蛋等,还上山打猎给受伤红军补充营养。而当地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也动员村中富裕大户和士绅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为红军筹得粮款三四万元。转移时,红军不肯收村民捐献的衣被、布料,就先给村民打上欠条,承诺日后定当归还。

同时,红军战士为了开展宣传工作,在当地建筑的墙面上写标语、写红军歌,教老百姓传唱,徐屋祠堂的《当红军歌》就是那时留下的。

“徐屋祠堂墙面上的《当红军歌》,是南雄留下唯一一首有简谱、有歌词的完整的红军歌。”黄树材说,红军用墨水写下红军歌后,村民为保护它,也避免被反动派追究和迫害,便在反动派到村时,把歌用黄泥巴给糊住,敌人走了就把黄泥巴铲下来,继续传唱,也是到了解放后,这首歌才完整而长久地呈现出来。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85年过去了,这首《当红军歌》被上朔村民世世代代传唱着,从一年级的小学生到古稀老人开口均能唱。红军战士长眠于神州大地,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却长存在上朔村村民心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