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亲密爱人 为什么最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1)
日期:[2019-06-27]  版次:[A20]   版名:[时尚花生·悦享]   字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应该是每个在亲密关系中的人都想要的结局,但在成年人的现实生活里,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相隔着一个“马里亚纳海沟”, 真正的亲密关系,并没有想象中容易达成,即使两个人外表看起来是关系密切的情侣或夫妻,仍然避免不了“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的侵扰,而近年来日渐趋高的离婚率,也从侧面显示出亲密关系的疏离化,正在成为某种社会现实。

何谓“假性亲密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假性亲密关系泛指人在情感里的连结处于很浅层而同时又不作为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可能是彼此情感的因素或个人性格,或者是因为对对方的疏忽和不重视,再有就是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自己可能并不了解自己,而与伴侣之间也没有彼此了解,于是,这个世界上原本应该除父母兄长外关系最亲密的人,往往真实的状态所呈现出的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无奈。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 廖木兴/图

1

带着“自我防御机制”走入亲密关系

当我们尚未被电脑、智能手机等“大杀器”捕获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许显得更为直接和单纯,存在更多互动与交流,但如今,被“锁屏”了的人们注意力更多放在了电子产品上,对人与人彼此情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被磨灭得越来越淡泊。一个人毕竟时间精力有限,时间和精力被分了去其它地方,就必然是“此长彼消”的状态。

而且从成长的角度上来说,原生家庭当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样受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很难体会到亲密关系的美好,另一方面也不懂得建立良好模式的亲密关系,加上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似乎也并不需要亲密关系的支持。

于是,当一个人不懂得也不享受亲密关系的美好、但在社会所谓主流价值观的压力之下又被迫要表现出亲密关系的美好状态时(例如走进婚姻生活),就往往会让“假性亲密关系”成为现实存在的状态。

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中的“安全型依附关系”,即彼此对对方感到安心、信任、有安全感,不会有焦虑或不信任的感觉,双方的互动过程和情绪流动顺畅。

但是,每个人的个性都会多少带有焦虑性或回避性特质,这种性格特质与原生家庭有一定的关系,原生家庭当中极少有父母能做到十全十美,在家庭成员的相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要面对和处理焦虑、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等问题。

人为什么会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焦虑、不信任或缺乏安全感?从依附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早期经验中体验过被扶养人抛弃或可能被抛弃的风险,因而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当中感到焦虑或回避,这本质上是内心对被抛弃的恐惧和伤痛感,也就是所谓的“原生情绪”。

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当一个人在面对恐惧或伤心的情绪时,又会衍生出很多“次生情绪”,有人用冷漠掩饰伤心,有人用愤怒掩盖恐惧,这可以理解为是我们自发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很多人其实是带着这些“次生情绪”的“自我防御机制”长大成人并走入亲密关系当中的。

如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在一段亲密关系当中,A会因为害怕被抛弃而愤怒地指责对方为什么不在乎自己,对方会感到同样愤怒,因为感觉遭到了侮辱,不能容忍这种态度,于是两人之间会产生争吵,争吵更激发矛盾,矛盾会进一步升级,但本质上A的“原生情绪”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安抚。

这种“恶性循环”的互动,在非常多的夫妻或情侣的亲密关系当中存在,导致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无法自然深入,概因双方对自己和对对方的“原生情绪”及“次生情绪”缺少认知,即自己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从而阻碍了两个人获得更亲密、更安全的关系。

2

每天真正的交流时间不足5分钟

“不知不觉,结婚已经十年,回想这十年的婚姻生活,却禁不住有一种强烈的陌生感。”小洁告诉记者。

刚结婚那一年,夫妻俩是睡在同一张床上的,自从有了小宝宝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开始了“分房而卧”的形态,生活,也随之进入到一种“程序化”的“标准格式”状态。

每天早上七时,小洁会准时起床做好早餐带孩子吃,然后走向上学和上班的路,八点钟,小洁老公才会起身,吃完早餐去上班……

晚上六时,小洁急匆匆的身影会在各种场景下闪过,菜市场买菜、家里煮饭,其间夹杂着对孩子的大吼:“别玩儿手机啦!”“快做作业!”忙到一身大汗。近晚上7时,饭已差不多煮好,老公归家,然后,是吃饭、打扫清洁、辅导孩子做作业,进而进入各自的房间,睡觉。

如果认真计算时间,夫妻俩每天真正的交流时间,不足五分钟。

在别人眼里,小洁夫妇也堪称“模范夫妻”,不吵架、不闹事,家庭事业平稳有序,直到某一天,小洁在老公洗澡时无意中看到他手机闪个不停,好奇之余,拿起来一看,却发现是一个陌生女人的微信,细细看来,发现自己的老公其实每天都与这女人会聊上许多,完全不像是那个在家只会打游戏沉默不言的自己认识多年的老公……

小洁告诉记者,那一瞬间,她浑身冰冷,“难道这就是与我共同生活了十年之久的亲密爱人?我们每天的生活,难道真的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现在是提醒我梦醒了的时候?!”

现实中很多夫妻其实都处于这种浅层交流的状态,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家庭的整体,事实上在这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整体之中,每一个人都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亲密关系的双方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也没有意识主动去改变这种状态,十年婚姻生活,基本上一直处于“假性亲密关系”当中,直到外力将这层“窗户纸”被动戳破。

按心理咨询师给出的分析,婚姻生活当中,亲密关系的双方夫妻,在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该讲的话讲得差不多,各自工作中的事情又不太愿意与对方讲,一是不想将自己的工作压力转嫁给家庭、转嫁给对方,另是即便讲了,对方因不在其中,恐怕也未必能完全领会所想表达的含义没有共鸣,更不可能给出某些合理化建议,反而徒增烦恼——因此夫妻间所能交流的内容似乎也就不再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可以分享。再加上一旦有了孩子,每天在生活与工作之间忙碌应付,家庭运转模式也随之进入某种“标准化”态势,在这样的双重前提之下,亲密关系的双方如果缺乏足够的建立适度亲密关系的能力,就很容易进入程式化生活模式,激情难再是一方面,表面上的亲密关系实质上也就成为了本质上的“假性亲密关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