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继承书法传统,才能更好地发挥个性
日期:[2019-06-30]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齐白石 题画诗

■苏东坡 诗 《石苍舒醉墨堂》

■西湖联

林振武 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广州市书协副主席林振武:

无论是在广州生活的人,还是到广州短暂停留的过客,也许对地铁二号线由书法家题写的站名不陌生,风格各异、传统功夫深厚的书法作品见证着广州城市发展的腾飞,而书写“广州火车站”几个字的这位书法家,当年才三十出头,他就是现任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林振武。从硬笔到毛笔,从美术学院毕业到书法家协会骨干,探索书法三十多年,支撑林振武的仅仅是对书法的那一份热爱与初心不忘,谈及对书法的思考,他称,“对书法传统继承越好,越有机会发挥个性与独特面貌。”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初中始知有一种艺术叫“书法”

广东潮汕地区的惠来并不是发达地区,但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氛围。生长于龙溪江畔的林振武,就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自小便对于书画有一份感悟和热爱。“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字帖,也不知道画画何为,只记得自己喜欢找些纸张画画写写。”林振武回想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十分感慨。

直到初中的某一天,林振武的“书法观”第一次被改变了。他说,“同学把一本间架字帖带回了学校,看到这本字帖的一瞬间,我才知道有一种艺术叫‘书法’。”自那一刻起,林振武便与书法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此后,他每到书店,都遍寻字帖,慢慢地,他体会到了《张迁碑》的古朴厚重,《九成宫》的劲健险艳,《兰亭序》的清雅俊逸。及后习米,得法帖三味,其行书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痛快淋漓,爽爽中神采飞扬,可谓是博学相通,自有面目!

“学习书法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回看林振武的学艺历程,他最初从学习硬笔书法入手,由于资质颇佳而日见成效。随着硬笔书法的不断进步,其兴趣也逐渐扩大到毛笔书法上来,并开始“两条腿走路”,研习毛笔的同时,他并未放弃硬笔书法,“软硬兼施”,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书艺水平更是与日俱增。一方面,林振武在硬笔领域深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书法根基,他也越打越牢。

“学习书法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并非像画画一样可以在几年时间出效果: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揣摩,勤、悟、恒才可能有所收获。”林振武说。

早期因农村书法师资的缺乏,全靠自己摸索,是林振武与绝大多数广州书法家的最大不同。他广泛地临习各种与自己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的古代法帖,诸如二王、智永、米芾、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等经典之作,并融会贯通,为今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打下基础。

1990年,他在林若熹教授的支持帮助下,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学习,在这期间,使他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视野在书法领域畅游。

董其昌云:“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扬州八怪笔下简率疏朗的梅、兰、竹、菊,竹纯粹的线条把握物象本质,并用“枯藤”“劲松倒折”“屋漏痕”“乱石铺街”“锥画沙”等来名目书法,描述书法不可言传的形式美。就在学习专业美术知识同时,林振武也疯狂地磨炼揣摩书法,并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师的指导,也开始了拜师访友的求学历程。“当时同学都笑我进美术学院不是学美术而是学书法的。”有时候回想起当年的历程,林振武仍然会露出一丝苦笑。

“我跟他们学的更多的是一种治学的态度”

苦,对于求艺之人,几乎都是一个“标配”,林振武更不例外。大学毕业后,“我十年搬了九次家。”他特别提到,在租房的日子里,有一块门板,跟随了他十余年,那是一块可以用作案台,可以工作、可以学习书法的“标配”,在这样一个“门板时代”,林振武成为了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刚毕业的年代,一方面为了生活,另一方面,追求艺术的心从未放弃,在这期间,他问学于曾景充、求教于陈秋明,并得到了他们的指导。“我跟他们学的更多的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及后,又求学于暨南大学书法所高研班,师曹宝麟教授。

逐渐转向书法理论、创作技法方面的研究

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林振武手中的烟没有停过,可能是长期一边工作,一边思考书法创作而形成的压力。或许也正是这种压力,使林振武近年逐渐转向书法的理论、创作技法方面的研究。工作令他分身乏术,但忙里偷闲的练习却是书法更有效的进步途径,或许此时更加凝神专注,艺术的造诣却逾深。

诚如广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庆绿所言:综观林氏书法,用笔娴熟,点画精到,结构稳中见奇,章法得体,风神超迈,雅韵新致,品之如沐春风,如品醇酒,微妙转折之处,精彩绝伦。

林氏为人豪爽,质直好义,又深入法藏,天才横溢,境界非凡!艺之至,与精神通焉!振武乃性情中人,深明乖合之道。观其作书,神定气闲, 纸墨相发,挥洒自如,诚俊彦也。假以时日,笔老神足,人书俱老,前途不可限量也!

简介

林振武

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名家点评

观振武林弟所书,笔致翩翩,大类永兴之渊邃,而结体权奇,远迈缁流之凡庸。格调清尚,尤觉才难。方诸当今之俗浊狂悖,则判若云泥焉。振武其人处事持重老成,其接物则温粹无隐,故其书也,如清涟净植,高标独举,远乎时辈之上,亦甚宜矣哉。振武昔年猥承芜言,专心师古,未十载而超特如此,令人刮目。其心也专,故能不为外物所累,其师也古,故能不为浅近所惑,加之以勤劳颖悟,乃有今日之精进耳。

——著名书法家、暨南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曹宝麟

其行书既体现二王一系的清雅明丽,又不乏米书的沉着痛快;其小楷则兼具赵孟頫的妍媚圆活与文征明的清劲整饬之妙,所学各家的不同风貌在其作品中基本能够浑然一体。

——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翁泽文

一、举世皆从王逸少,吾人独慕米元章。神锋迅起将八面,身在曹营教我狂。

二、书成锦字座曾惊,短咏长篇耀眼明。兰沼漂萍皆有托,何如落笔泰山轻。

三、笔笔中锋近古传,几人参透此中关?若于正处能求侧,始艮终乾信不难。

四、此心此字有谁知,篆隶草章自崛奇。魏晋隋唐来入梦,风流儒雅是吾师。

——美术学博士,暨南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平

在展事频繁的今天,崇新求变的书风层出不穷,甘于沉浸于传统书风,愿把冷板凳坐热的书家已不多见。近年活跃于岭南书坛,以清劲隽逸书风为旨趣的林振武先生当属其中一位,其学书之初,奉二王书法为圭臬,上溯钟张之绝,下寻杨凝式、米芾、董其昌之妙机,后又广涉赵子昂,文征明、唐寅、王宠和王铎诸家墨迹,博采众长,裁成一相。观其近作既有二王体系的静穆庄重,用笔沉着痛快,真气淋漓,又能时出新意。

——中山大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专业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吴晓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