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吴静山:摆脱前人的影响,是悟的过程
日期:[2019-06-30]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吴静山 陶渊明故居

■吴静山 东坡赤壁

■吴静山 丰收图

■1970年徐邦达先生致吴静山先生的信函

山的磅礴、鹰的孤傲、水的静深、花的恣意……他用劲遒传神的笔墨挥洒着胸臆。潘天寿曾把他与苏仁山相提并论,谢稚柳称他为“潘八大”。吴静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自幼禀赋甚高。受家庭环境影响,他自小便受到书画艺术的熏陶,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

拜师方人定后,吴静山被一再叮嘱:“到了江浙要把传统学好!”现在的吴静山,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他想“退”,退去古人的影响,退去老师的束缚,“现在摆脱了潘天寿、陆俨少痕迹,但古人的痕迹还有一点。这是一种消化过程。也是一种‘悟’的过程,好比走进了老虎的穴,但要及时退出来。我现在就是在退出的过程。”他说。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不能跟着老师亦步亦趋

收藏周刊:您的作品跟传统概念的岭南画派确实距离拉得很大。

吴静山:吴昌硕曾经说潘天寿,“阿寿学我最像,但离我最远。大家也。”我们学画,可以学老师,但同时又要会脱离老师,不能一辈子跟着老师亦步亦趋。

我曾跟方人定老师学画,我从浙江美院回来的时候,跟他说自己的文学修养还不够,想认识一些老先生。方人定介绍了吴子复给我认识,我跟他学书法,他收我15元每个月的学费,但我跟朱容斋学,只是5元的学费。不过我还是跟吴子复老师学了七八年书法。有一次我把我的书法跟吴子复老师的书法一起寄给了潘天寿、陆维钊等先生,陆维钊用红笔把吴子复的字画出来备注“描画不成书”。潘老也认为他的字是描画,不是写出来的。吴子复认为,草书是最慢的,他把“匆匆不及草书”理解为,草书要慢慢写,但这句话并非这个意思。草书要“捷”,只是也有法度,不能过于匆忙。收到潘天寿、陆维钊先生的回信,我就不再跟他学了。

文人画要有“深厚的学问,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品”

收藏周刊:您对文人画是怎么理解的?

吴静山:日本人曾问我,是不是会背唐诗宋词,会画画,能写字就是文人画?我说,你说对了百分之一。中国的文人画首先要有“深厚的学问,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品”。没有这三点,所谓的文人画都是失败的。元代四大家的作品都很有文气,有书卷气的。

我曾想通过张大千女儿张心瑞看看张大千的作品,她一开始说,画都没有了。后来提出让我画几笔看看,我一下子画了十张张大千风格的作品, 她非常惊讶,后来拿了四十多张作品给我看。

收藏周刊:您觉得自己属于岭南画派的吗?

吴静山:岭南画派好的传统,我会吸收,北方好的元素,我也会吸收。广东很多画家还是缺乏浪漫主义的情怀,少了文人的文心,太崇尚自然主义。

广东历代画家中,名家主要是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最多的应该是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居廉居巢是东莞的,高剑父番禺的,杨善深是台山的,关山月是阳江、黎雄才是肇庆。潮汕主要是有王兰若、刘昌潮。

社会上有一种时弊,就是排斥临摹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中国画的“创新”?

吴静山:传统只是一种常识,只有具备了常识才能谈创新,犹如徐霞客不走万里路,如何得知中国地大物博,具有这么丰富的矿藏资源?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得有生活的依据,不能天马行空、信手涂鸦,基本功不扎实,搞创新则必败无疑。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时弊,就是排斥临摹。其实,学画应该多临摹多探讨,要有所选择地学习历代各家各派。不知传统,何来创新!如果忽略了基本的学习,将会极大地阻碍今后的发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能看得更远。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每个朝代不断演变,传统里有精髓,传统里有要义,学中国画必须学习传统,上法古人。故人即古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不学古人,等于放弃了向好老师学习的机会。

收藏周刊:但您提到要摆脱古人,这也是一种考验。

吴静山:对,我不能像古人。现在摆脱了潘天寿、陆俨少痕迹,但古人的痕迹还有一点。这是一种消化过程。也是一种“悟”的过程,好比走进了老虎的穴,但要及时退出来。我现在就是在退出的过程。

吴静山非常注重

诗文书法的修养

吴静山对传统中国画师造化的理论有正确的理解,而不是把师造化与写生简单地等同起来。他重视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体验,也辅以适当的写生手段。他善于把从写生中积累的素材加以提炼和升华,他的作品既具有来自山水的生动性,又有主观创造性的品格;既避免了直接写生容易造成过分接近自然、过分真实的缺陷,又克服了闭门造车产生的概念化毛病。

吴静山不仅擅长山水,亦精于花鸟写意。花鸟最重笔墨情趣,他的花鸟画受徐渭、八大、潘天寿等人的影响,笔走龙蛇,雄浑苍古。通过线条的抑扬顿挫,干湿浓淡,在交错中形成节奏。巧妙的布局,灵动的线条和泼洒的墨色以及点染的浅绛,相互辉映,情趣横生,显示出深厚的书法功力。

综观吴静山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巨幅还是小品,都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诗文书法的修养。中国文人艺术,一直强调诗、书、画三位一体,其中书与画的关系更为密切,所谓“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几乎是自古以来的定论。吴静山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浙美的教学历来注重书法的学习,也有很多功力深厚的书法老师执教。他学晋唐宋帖,也学汉魏北碑,篆、隶、行、楷、草无不深研,奠定了深厚的书法功底。

吴静山在绘画作品中将文学修养融入书法、绘画的笔墨中,在运笔、用墨、结构、章法方面有独到的理解,并善于灵活运用。在他那里,行草的大刀阔斧与其大写意的随性挥洒,实质殊途同归。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