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吴子复篆刻被其书法名气所掩盖
日期:[2019-07-07]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吴子复行书致胡根天信札

■梁照堂(著名画家)

论到岭南书法,广东书坛无法绕过吴子复,他的书法独成一家,高格调,高审美,高品位,雅拙同品,而他不但个性突出,且形成“吴隶”流派,对广东书坛影响甚大,跟学者众,不少广东书坛骨干很多都是他的学生。

吴子复的书法,书风遒劲古雅,笔力浑朴,被誉称为“吴隶”,把书家的姓与书体连起来称之的情况并不多见。他作为书法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理论家,早期还是个现代画派的油画家,多种身份与学养奠定了他艺术上较高的审美格调。

吴子复生于1899年,1979年离世,终年80岁。原名琬,上世纪四十年代后以字行,字子复,别号宁斋、澐庐、伏叟等。广东四会人,自幼爱好书法,20年代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与关良等人一起,以绘画书法为战地宣传,后又与李桦等在广州组织青年艺术社,1932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教授,后又任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之后,他先后任广州市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委,广东省文联委员等。

虽然他有多重身份,但他在书法成就,尤其隶书的成就影响最大。他的书法理论力主碑学,晚年更以隶书名颂四海,代表作有书于1931年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总理遗嘱”刻石,越秀山的“广州镇海楼”横匾以及隶书长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正出于他手笔。还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中苏血谊亭”碑文与“中朝人民血谊亭”的碑记,是1962年书的,此外又有肇庆七星岩的摩崖石刻,内容出自朱德诗词等等。

此外,还出版了《吴子复隶书册》《野意楼印赏》《吴子复书好大王碑》等作品集以及《吴子复艺谭》等理论文集。他一生致力汉碑研究,其中《好大王碑》《礼器碑》《祀三公山碑》用功尤深。融帖入碑,使他的书法厚拙古朴,结体凝重,饶有汉碑风骨,后被称为“吴隶”,他极力倡议由汉碑入手,即从《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郙阁颂》《校官碑》到《石门颂》六汉碑,他各取其长,融为一体,晚年则全身心投入到《好大王碑》的研究与书写,书风更追稚拙古朴浑厚。

桃李满门的书家虽也不少,但他尤不一样,是很多门生成为了岭南书坛的重要书家与骨干,包括关晓峰、李伟、林少明、李家培、陈景舒、陈作梁、吴瑾等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其中,陈景舒是继秦咢生之后,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因此,在吴子复的教导或影响下,甚至形成了一个书法流派,人称“吴派”,其弟子绝多以隶书成名。

虽然吴子复的篆刻与其书法相比,往往被其书法成就所掩,影响力逊些,但他的作品在近代印坛,也是可圈可点。资深书法篆刻理论家马国权就对吴子复治印如此评价:“晚年作印,纯以其书法出之,固无视皖浙,亦不论秦汉,自用印尤多佳构”。他在中年开始治印,与篆刻名家多有切磋。还专门著有《篆刻艺术》一书,提出了对于篆刻的独到见解,认为“书法与篆刻所用以构成形式者,不外为线条。线条必须有力量感”。他还有“从古印玺剥蚀处寻韵味,不必想象其当年完整之状”等独特看法的印论。

吴子复对书与印的研究理论都较有高度,也有深度。岭南书法家多有温婉特点,但吴子复的书风特点拙朴古雅,迥异而出,且他的书风、印风在全国范围也不多有,“雅拙”书风独树。他在书法与篆刻的独特见解与探索成就,值得从事书法与治印的同仁深研、传承、发扬之。

(采访整理:梁志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