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白描画的审美意趣与书法同韵
日期:[2019-07-07]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关山月 橡叶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刘济荣 临佚名《维摩居士像》 广州艺术博物院

■刘济荣 临《天王送子图》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杨善深 百花图(局部)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刘济荣 女青年头像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历代岭南艺术家都很重视白描创作。”

广州艺博院陈列研究部主任陈志云——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设色的画法。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就是其中的一法,而“线”是中国画的造型骨干,同时也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线”的表现力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到了唐宋,白描不单单是中国画家绘画训练中的基础技法,更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方式。

“骨法用笔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白描画展”近日展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州艺博院陈列研究部主任陈志云表示:“白描画的审美意趣和书法同韵。”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出土的战国时期绢帛画是较早的线描画

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这是与西方艺术的明显差别。而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到了六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骨法用笔’的概念。这个‘骨’主要是指用线条勾勒造型轮廓。”陈志云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本次展览通过辅助陈列的方式,把古代中国传统绘画在线条上的发展源流呈现给观众,包括战国时期出土的绢帛画,以及在线描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古代白描画艺术大师,如顾恺之、吴道子、李公麟的作品。这些大师的名作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馆里面,所以展览使用辅助图片来进行展示。

从存世作品来看,白描最初多用在人物和花鸟画上,也有一些画家用线描创作山水画,例如清代的广东画家苏仁山就很喜欢画白描山水画。

“艺术家不设色不是没有意识到色彩的重要性,而是更希望突出线条的作用,因为‘线’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陈志云认为,中国画的线条美在历代绘画的发展中均有不同的表现,如李公麟就喜欢纯用线条来表现作品,他将线条之美充分表现出来了;元代张渥的《九歌图》中的线条就有“行云流水之美”;明代陈洪绶的线条又比前人更进一步,作品中线条方折有力,使人物更有立体感。

古代白描技法与书法有密切的关系

线描经过历代发展,形成了多样的变化和丰富的表现力,明人进而总结归纳出十八种线描技法,简称“十八描”。

实际上,具体到每一种的线描技法,在创作中,画家会灵活运用。陈志云向记者解释:“如枯柴描经常会用在画一些大写意人物画上,表现出人物潇洒粗豪的气质,使用钉头鼠尾描能使衣纹产生更强的立体感,这种描法我们常可以在任伯年的人物画中看到……从这一点来看,选择用何种线描跟它所表现的题材是密切联系的。”

陈志云认为,白描用笔与书法有着内在关联,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古人将书法意趣带到了绘画创作中。所以说,绘画中对线条的审美意趣和书法是同韵的。

“金农的书法‘漆书体’和他画的梅花都有一种‘拙’味,他的绘画创作和书法意趣相通。”陈志云表示。

历代岭南画家重视白描创作

近代,一些富有革新精神的中国画家开始将西方艺术中的素描技法、解剖学、透视学等引入中国,试图改造传统中国画。1949年后,这种做法被强化成教学方针在全国美术院校中加以推广。与此同时,像关山月、叶浅予等画家则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画有其自身的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应全然抛弃传统技法训练,特别提出白描对于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和创作中加以实践。

根据陈志云的观察,岭南画派的艺术大师都很重视白描。“从《百花图》这一题材来看,从居廉到高剑父,到杨善深均有创作。这次展览展出的杨善深《百花图》长近八米,画面上百花齐放,状物摹形的描绘手法,工细而遒劲的勾勒墨线,造型准确的各种花卉的形态,呈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丰富活泼的生命意趣,整幅图卷虽不设丹青,却是神采飞扬。这次展出的还有岭南著名画家关山月、黎雄才、赵浩公、刘济荣等人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当代艺术家的线描功力。

名家画语

我认为书法的艺术形式美给中国画提供了非常博大的表现力,构图上的形式美,以及笔墨上的韵律感……

因为书法每写一笔都讲究从起笔到收笔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力度讲究骨法用笔的韵律与气势,而要求每笔每字都不能雷同而有变化,如“三”“川”两字的三横三竖都不一样,至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也要讲究章法的多样化。

——关山月《有关中国画创作实践的点滴体会》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遗产十八描,是线描造型技法总结,用来作为线描的练习是有用的,不过,艺术发展规律是和时代、生活紧密相连,并受其制约,所以线描造型必须有所发展,这就要在造型训练和创作实践中有所遵循,有所创造。但不能同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物画衰落了,必须全盘地接受西方素描所谓科学的造型方法来改造它。

上面已经说过,线描造型是中国画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独有手段,训练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必须以这个特有手段为基础,吸收素描中合乎这个基础的某些造型因素,丰富和发展中国人物画。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

国画在造型艺术上有多种多样的技法,自古及今各家又有各种不同的风度。这些丰富的遗产,从未加以科学整理,致使承继不易,学习无方。由于多年来大家在创作中和教学上的实践所得,不能不看到国画的基本造型规律,主要在于用线去勾勒具体物象的结构,诚为国画造型的传统特点:以笔墨的轻重、曲直、浓淡、虚实以体现物象之质感和量感,所谓“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形成民族风格的主要因素,而这种用线用笔的写实能力,一直是在不断地发展。如北宋时李公麟所创造的“白描”,不仅具有高度的表现能力和艺术的完整,而且为国画在造型基础上更起了稳定的作用,为后世所典范。

——蒋兆和《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