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4小时随时待命 一直用心做“救心人”
日期:[2019-07-08]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张晓慎正在给病人做手术。

■张晓慎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主任 张晓慎

·篇首语·

人生最大的痛点,无非生、老、病、死。每一个,都与医生相关。所以,他们一定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其实和你我一样,是肉体凡胎,有同情心、同理心、悲悯心;但一般人经历的生死惊心动魄,却是他们每天面对的成败交替上演的日常。

这样的情况下,医患双方的认知相距有时真有点遥远,但所幸,双方又是面对同一个敌人的战友——康复是打胜仗后的巨大奖赏,它既属于病人,也属于医生。

有时候他的一句鼓励,就成了你坚持下去的支撑。

有时候你的一份信任,就成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气。

我们相信,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前行,都与这些支撑和勇气有关。

又是一年中国医师节将近。去年7月-8月,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广东省医学会的指导下,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主办“向善而生——好医生好故事”活动向“8·19中国医师节”致敬。今年,我们的“敬佑生命——好医生好故事”第二季也正式开启——我们希望记录这些故事,关于这些我们为生命所做的共同努力。

不论你是医生,还是患者,如果你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故事,请通过gdgooddoctor@163.com告诉我们。我们将择其中突出、优秀者进行采访,相关报道及视频将在报纸、ZAKER广州、新快报官博官微同时推出。

■策划:张英姿 肖 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 敌

黎秋玲

通讯员 张灿城

■摄影:夏世焱 凌玉芬

张晓慎清楚记得,2016年5月23日,急诊送过来一名在读女硕士,才22岁,她被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腱索断裂并重度关闭不全。”

要救命,需立即进行心脏手术。但选择修复还是换瓣?换机械瓣还是生物瓣?

“开胸换瓣,易发生胸骨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影响美观,而传统的二尖瓣修复手术,她需终身吃抗凝药,影响她将来生育……”

与家属和医疗团队充分沟通后,张晓慎亲自主刀,为这名学生进行了心脏微创修复心术。“手术难度增大,但很成功。女孩今后生活会和普通人一样。”时隔三年多,张晓慎回忆起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刀的第一例手术,仍难掩喜悦心情。

张晓慎很年轻,但已在心外科摸爬滚打了22年。3年前,暨南大学把他从广东省人民医院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附属第一医院,创建了该院心外科,目前,科室年均微创胸腔镜手术量已连续三年占比50%以上,其中瓣膜成形手术在瓣膜手术中占比55%,比例之高,同行少有。

今天,心外科搬迁到436平方米的新病区,“心外科病区扩大了,建设了全院设备最先进、条件最好的重症监护室,有条件救治更多的人了。”张晓慎说。

十年磨一“刀” 用所学治病救人

上午9时,查完房的张晓慎来到手术室。

第一台是全胸腔镜下的瓣膜置换术,患者39岁,风湿性心脏病。

“插管完成,体外循环建立。”

“股动脉痉挛,换18号插管。”

“主动脉阻断,灌注。”

“张主任,已灌注20分钟。”

这对于张晓慎来说是非常常规的手术,但他从不敢有丝毫懈怠,依旧全神贯注。

手术室里除了张晓慎这位“主刀”,还有一组助理医生、一组体外循环医生、一组麻醉医生、一组手术室护士,加上带教的老主任和规培生。

这场“规模战”中,主刀医生就是“指挥”,不仅自身手术技艺要精湛,还要对体外循环、麻醉等充分了解。因此,心脏外科医生的学习曲线格外长一些,业内普遍认为,从拉钩助手到主刀医生,至少需要10年。

张晓慎这一“刀”磨了不止十年。1997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全国三大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之一的广东省人民医院。从助手到每年零星做些小手术到主刀医生,他花了13年。期间,他获得了心脏外科博士学位,并多次奔赴美国、德国等知名心脏中心进修学习。

“微创”去心病 经济美观恢复快

“能真正称之为主刀是从2010年开始”,他回忆道。2012年,张晓慎开始主攻胸腔镜手术。

“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不同的患者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他们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张晓慎说,胸腔镜技术被认为是自体外循环问世以来心脏外科领域里又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实现了心脏外科手术的真正微创。

相比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只需要三个1-2厘米的皮肤切口,不用切断过多的肌肉,更不用锯开胸骨或者肋骨,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来说,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

目前,张晓慎的团队,为大部分患者实施微创切口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等。他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心外科短短三年,心脏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常规手术,而且和心内科联合开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替换手术(TAVR)、联合射频消融瓣膜成形等复合手术。

“微创”成科室王牌

对于医生来说,微创手术难度增加了。没有直触的手感,切割缝合打结等手术操作需要更多的练习才能熟练,而心脏外科手术对此要求很高,体外循环与手术时间必须平衡,否则,患者心脏停跳时间过长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但在这一方面,张晓慎无疑是属于“天才”那一挂的。

“对影像的理解特别有天赋”,与张晓慎同事近20年的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肖学钧教授说。他还记得,2006年,他主编的《心脏辅助循环》专著里,图像全部都由张晓慎绘制或修整。

天赋的才能加上坚实基础,张晓慎迅速地掌握了胸腔镜技术,并不断熟练、创新,完成了多例各类高难度微创手术,此后,他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3D胸腔镜手术。如今,他主刀的2000多例心脏大手术中,胸腔镜手术有1600多台。

“微创”成为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的“招牌”。张晓慎还帮助国内1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了心脏胸腔镜微创手术。“教会更多的医生,就将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张晓慎说,“同时,一种技术只有一个人会,只能说明个人能力强,而当它能被大部分医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时,才是一种成熟的技术。”

什么是好医生?

张晓慎说,“做一名心脏外科医生,除了医术,责任心是必备的。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有些时候,术后付出的心血比手术时还得多一些。”

由于需要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外科的手术时间一般需要3小时-5小时,遇到危重或复杂病例,站一整天也不出奇。长时间的站立、三餐不定时,让他患上了不少常见的外科医生职业病,如颈椎腰椎劳损、静脉曲张、胃出血。心脏外科还经常遇到急症,需要24小时不关机待命……

“苦和累不足言,最开心的是,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张晓慎说。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科室发展脉络节选

时间   事件

2016/5/23 第一例体外循环微创胸腔镜二尖瓣修复手术

2016/6/21 心脏血管外科病区成立

2016/12/31 2016年手术25例,其中微创胸腔镜手术占比76%。为72岁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了三瓣膜的再次置换手术,成功完成第一例ECMO治疗

2017/12/31 2017年手术94例,其中微创胸腔镜手术56例,其中年龄最大患者为82岁。在我国和巴拿马建交前夕,成功为巴拿马老华侨进行了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手术

2018/3/28 第一例Bentall手术,至今已完成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大血管手术11例

2018/8/28 年体外循环手术突破100台

2018/12/31 2018年手术165例,其中微创胸腔镜手术占比52.7%

2019/1/6 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2019/7/8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新病区正式启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