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全国首个冠心病生命周期管理项目在广州启动
日期:[2019-07-09]  版次:[A19]   版名:[新健康]   字体:【

专家指出,冠心病介入治疗并非结束而是终身管理的开始

我国冠心病患者达1100万,每年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超过91万例,但是冠心病死亡率还在上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冠心病死亡率没有因为介入治疗而降低?为用数据说话,日前,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牵头国内首个“冠心病患者终身管理项目”——南方冠心病健康管理中心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将分五期联合南方地区共100家高水平三甲医院,以“冠心病综合健康管理”理念为导向,以提升冠心病患者医疗质量为最终目标,建立“南方冠心病健康联盟”。

■新快报记者 梁 瑜

通讯员 陈凌芬 靳婷

介入治疗后的危险因素仍在制约病人死亡率

项目总负责人、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陈纪言教授表示,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居所有疾病的首位。根据《2018年中国心血管报告概要》,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多达2.9亿,其中冠心病达1100万;我们国家在胸痛中心建设认证的单位已超过1000家,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超过91万例,但冠心病死亡率仍在持续上升。

冠心病有很多相关的危险因素,性别、家族史、年龄和人种是不可改变的,而饮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运动和服药是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在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中,国内研究随访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出院后12个月,近40%体重指数(BMI)>25kg/m2,37%的患者缺乏足够的锻炼活动,14.5%的患者仍在吸烟,约22%患者血压仍在140/90mmHg以上,而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有更严格的控制目标;冠心病患者中45.9%未服用冠心病关键的他汀类药物,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仅23.9%;目前尚不清楚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冠心病关键药物抗血小板停药率等长期患者管理情况。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有效的基础治疗,可能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但是,其对增加供血的效果不大,目前通过介入治疗的两大治疗手段搭桥和放支架来增加供血。”陈纪言称,“但是,介入治疗不是冠心病治疗的结束,而是整个治疗链的其中一个环节,这些病人仍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他认为,冠心病人在接受介入治疗后,不解决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将来还会发病。术后病人需要长期管理,才有好的长期结果。

冠心病重在防治,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发病率

本次会议提出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六大要点,包括坚持服药,监控血压、心率、血脂、血糖水平及干预生活方式(戒烟、控制体重等),打造心血管医师指导下的心血管健康管理师团队,对冠心病患者提供终身健康咨询指导,并制定个体化冠心病健康管理计划。此外,随着5G、人工智能(AI)等技术手段的提升,“南方心血管健康联盟”也将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层级云终端管理模式,提高冠心病管理效率,由项目组心血管专家联合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共同分享并传播《冠心病防治蓝皮书》专业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冠心病防治意识。

陈纪言还指出,冠心病防治重在预防,通过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可降低近75%冠心病的发病率!他建议,冠心病合并血压、血脂异常(主要是胆固醇增高)、糖尿病、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的人群,应每4-6年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接近治疗阈值或中高危的个体可增加评估次数,早期控制危险因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