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他一生争分夺秒,丝毫都没浪费时间”刘丹怀念父亲刘文西:父亲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绘画事业
日期:[2019-07-14]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刘文西 毛主席和牧羊人


■刘文西,《祖孙四代》,1962年

■刘文西 加速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1975年

■刘文西 山姑娘

编者按

他是人民币上毛主席画像的绘画者。五十多年来,他去过陕北百余趟,跑遍那里的沟沟坎坎,结交了上千位务农者,画了两万余张速写。他视“人民画家”为己任,他所带领的创作团队被命名为“黄土画派”。

2019年7月7日,他走完了不懈追求的一生,他就是——刘文西。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整理

没来由的就想起,小时候与父亲在一起,骑着自行车去赶集。我坐在父亲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父亲哼着小曲,那是快乐的时光。我是小孩不懂事。

长大了一点,学画画,那是为了出路,还是不懂事。

大学毕业了,我留校当了一名教师,有了自己的正当职业,我觉得自己还是不懂事。

一晃的功夫,我已是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有一些人生的判断,也有一些认识,还是不懂事。都快退休的人了,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一个小孩子。而在我的心里,父亲就是一个巨人,是一个榜样。

父亲是一个“大我”的人,有社会责任感、有民族担当、有精神信仰,他的作品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价值和人生观。我经常在自己的画室翻阅父亲的作品,从大型创作到大量的速写以及草稿、素材,越看越觉得自己的绘画太弱小、境界太小,甚至滋生了放下画笔不再画画的念头。

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优点,比如时间观念、诚实守信、踏实勤勉、一切一切……

父亲,我们全家人都非常爱您,其实我们觉得您发脾气都是那样美好,真的。夜已深了,父亲你到哪去了?我怎么也找不到你。

等着等着,天亮了,你在我们的心中。你就在那里,永远永远……是我们的榜样,在我们的心中活着,和我们在一起,给我们力量,给我们信仰,你是我的好父亲。

人生是由时间组成的,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那么反过来想,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以父亲对待时间的方式而言,他恐怕是世界上活的最长的人。

父亲一生争分夺秒,丝毫都没浪费地全部用于自己的事业,画了大量的画。画的组成,一幅一幅,都是用时间积累起来的,这些时间链接在一起,时间的总和就是他生命的总和。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给了画,勤勤勉勉,笔耕不辍,到了临终前几天还在写和画。我想,有这些画组合在一起,他一定是世界上活得最长的人。

父亲是一个天才,他的毕业创作就体现出,画《毛主席和牧羊人》的时候才24岁。他把主席和人民在一起,描写得那么亲切、家常、生活化,亲如一家。到了30岁,他画了《祖孙四代》,用一家人的情景、里程碑式的构图,站在黄土地上,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形象,画出了时代的变迁,可以读出中国农村的发展史和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成为20世纪60年代的典范。第四代孙女手上拿着鲜花,是希望的象征;孙女的父亲,手上捏着手套,表现出农业时代往工业时代发展的进程;爷爷站在黄土地上,有主人翁的态度,手持铁锹,这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太爷守护着家园,呵护着孙女,经历过旧时代的磨砺,所以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新社会带给他晚年的天伦之乐。

才二三十岁,父亲就有这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0岁的我又在做什么?

感慨,感慨……父亲他一定是一个天才。他这个天才,是用时间累积起来的,用一种执着的精神支持下来的。大山里走出来的人坚韧的本性支撑着他一生的创作,成为这个时代的绘画楷模,也是我永远的榜样。

(刘丹 刘文西之子)

刘文西植根黄土地,表现时代精神

刘文西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出生在浙江,但扎根于西北,是中国画、人物画的活化石和当代画坛的一面旗帜。他的离世,是中国美术界及美术发展上不可弥补的损失。刘文西先生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和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是中国画新时代发展的丰碑式代表。

这是位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家。刘文西先生赴陕北采风创作100余次,足迹遍布26个县,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画了上万张速写,创作出展现陕北风貌的精品力作。他曾说:“艺术家必须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的根应深植于人民中间,如果不真心地深入生活,不真心地爱着人民,就登不上创作的高峰。” “《黄土地的主人》画的是陕北农民。无论时代如何变,陕北人的正直、勇敢、淳朴、善良一如往常。而且,这些元素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具备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在新时代,没有规模的作品是对不住这个时代的。”

刘文西先生是以画陕北而成为大家的,可以说是陕北成就了他,他也塑造了陕北。人们不会忘记。

作为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里程碑人物,刘文西先生的艺术创作是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式教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等为代表的一群活跃在西安的中国画创作家,继承古法、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性格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陕北农民勤劳淳朴形象的人物画风格道路,随即在中国画坛引起了巨大轰动。在他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下,饱含浓郁地方色彩的“长安画派”由此形成。

五十年后,在原“长安画派”先贤们活动的故地西安,以国画大师刘文西为代表的一群致力于反映陕北风土人情、歌颂黄土地革命历史和民族个性的中国画画家,自发组成了“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的“黄土画派”。刘文西先生就是黄土画派的创始人。1962年他创作的水墨人物画《祖孙四代》,以粗犷有力的笔墨塑造了陕北高原上祖孙四代的形象,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

刘文西的作品靠形式、语言、技巧取胜,他通过这些表现手段,不断强化形象内在意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样重要的是,他坚持塑造形象的独特性、生动性、真实性占据统领一切的地位。刘文西应该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在当今时代,他的这种创作精品力作的方法和规律,尤其显得可贵。

(郭线庐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简介

刘文西

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曾受教于潘天寿等先生。1958年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文西画语

艺术家能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固然好,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范围过宽。所以,与其到处走马观花,不如深入一点,如解剖麻雀一般,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深入生活,要善于敏锐发现、细心观察、认真研究。仅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于一个艺术家是远远不够的。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原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把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的艺术矿藏发掘出来,使其粗糙的原型变成精美的艺术作品,既要有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感情,还要有画家对于造型艺术特殊的敏感,善于从平常的事件和人物中发现美、表现美。否则,再美的东西摆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又怎能唤起创作的热情?

学问是要老老实实去求的,学问是靠扎扎实实学来的。没有踏实学习的风气,浮光掠影是不行的。尤其人物画,画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你想骗也骗不了。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一天不画,浪费时间;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所以一分钟、一秒钟都要计较的,不能随便放的。

名家评论

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油画家):从黄土地中创造新的时代精神,文西兄是黄土画派的带头人。

方增先(著名画家):刘文西的艺术高峰,是勤奋垒起的;是速写垒起的;是采风垒起的;是不断深入生活,扎实苦练基本功垒起的。

李琦(著名画家):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那么,解放后四十年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刘文西是陕西的骄傲,延安的骄傲。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文西先生展览时开了个研讨会,我开了个玩笑,说刘文西有几个不变:坚持画速写、坚持深入生活、坚持戴干部帽和穿中山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