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卜绍基:奢谈个性是当前艺术最大的泡沫
日期:[2019-07-14]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苏东坡 水调歌头

简介 卜绍基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广东省青年美协常务副主席。

■李曲斋 对联 释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卜绍基 对联 释文:实穗低头朝大地 虚禾翘首向高天

岭南书法传承与创新

个性风格历来为艺术家趋之若鹜,谈艺术言必称“个性”“自我”,三句不离“创新”与“风格”。就连莘莘学子乃至刚从事书法不久的人也以此为标榜。对此,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广东省青年美协常务副主席卜绍基认为,这是急于张扬表现自己的现象,失去对美及艺术本质规律全面品味与探讨的耐性,没有对完美及理想的追求。他认为,“奢谈个性是当前艺术最大的泡沫。”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碑学金石之气成就不少名家

收藏周刊:学者白谦慎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书中,引申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碑(或者摩崖石刻)可以学?”您怎么看?

卜绍基:碑学既是指研究鉴别、考证识别刻石中古文字结体的一门学问,同时也是指崇尚碑刻书艺的书法流派。清代阮元倡导的南北书派论中,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什么样的“碑”值得学?我认为对于画家来说,学习碑学主要是学习它的精神,学习领悟其中的金石之气。碑学对近代美术的影响,从金农、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数位艺术大家的成就及路径中便能得到佐证。可以说,碑学对他们的影响极深,也正是这种金石之气成就了他们,成就了近现代中国画的新貌。有学者曾说过:“碑学金石气入画,对中国书法和绘画起着溯源径流返璞归真的重要作用,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里程,也开启了‘文人画’的壮美新篇章。金石入画在中国画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跟西方‘文艺复兴’有几分相似,都是从遥远的古代文化作为养分,打破了长期萎靡的状态,从而成为一种强壮的、新的、大气的中国画面貌。”所以,对于书画家来说,要学习和领悟碑学中的金石之气,碑学的修养极为重要。

收藏周刊:书法的法度具体来说,应该怎么理解?

卜绍基:书法中的法度,历来都十分注重。总的来说,法度就是规范、规则、秩序。纵观书法的发展,可以说有了文字以后,法度就一直强调持续至今。作为后人学习前人的汉字书写法则,法度也在不断地演变,不断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书体的不同书写规则。因此,法度是书写的法则和汉字书写的规范。正是这种规范性和秩序性,使得汉字体现出一种特有之美。历经千年的兴衰,书艺走向了多元化的今天,无论书法艺术升华到何种观念变革的层次,无论是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抑或内在精神的现代化变革,其“法度”皆离不开借助线条之形,沟通自然与人之间的意象,启迪心灵。我以为,正是建立在此“意”与“象”、“书”与“人”等哲学概念之上,才为中国书法奠定了至高至尚的基础和地位,也是其高深玄奥,得以超越历史,恒久流传的关键。

李曲斋的治学精神令人感动

收藏周刊:岭南书家有哪些值得继承与发扬?

卜绍基:岭南书家中的容老(容庚)、秦老(秦咢生)、商老(商承祚)、以及李曲斋、吴子复等前辈都是岭南书坛的杰出人物。他们默默耕耘,不求回报,食古得变,研古拓新,更深谙书道三昧,不急不躁,甘于寂寞,而能水到渠成,终成正果,令他们的书风入古而不泥古,出新而合于自然。在这几位前辈中,我对李曲斋先生的书法艺术,有所研究。其中在2016年我专门为《李曲斋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撰写了一篇题为《书以载道 以书为道——李曲斋书法之道的当代启示》的文章。他的书法艺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而能端己正容,澄神静虑,一笔一画,以求精到,更多地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学问修为。而最令人感动的是他的治学精神,以及那种淡泊名利,心迹双清,视富贵如浮云,不为物欲所囿的雅情高致,为人所景仰。总的来说,这几位集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家为一身的岭南书法大家,在数十年的艺术生平中历经了中国社会历史最为翻天覆地、最为激荡的变革时代,他们留下的艺术成果、跌宕起伏的艺术经历以及培养出的后来一众书坛英才,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书法艺术的长成路径,更留给后代一种意味深长的人生思考。

收藏周刊:书法上您受哪些老师影响较大?

卜绍基:二十世纪的岭南书坛,催生了好几位如上面所说的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书法艺术为岭南书坛创造出曾经的辉煌,而他们的人文精神至今仍焕发出光彩。这是一种值得重视和探讨的历史文化现象。这是一种不仅仅只是笔墨技法所能达到的境界,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蕴含于笔墨之中并驾驭于笔墨之上的人格化力量。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微,指不易察觉。正是不易觉察,所以要不断地揣摩、领会、实践、体验。作为传统书画艺术的守道者,我更多的是专注历代大家的成法,他们于提笔、落墨处,无不严谨细致,以及在点划之间,信手写来,轻松自如。既有经书家的庄雅,又不乏词章家的淳化;既求金石家的古拙,又取贤哲者的温醇;既含俊雅文人的清格,又显不羁奇士之利落。或者正是他们的这种视书事为修为禅定之术,知行合一,才能笑看世事浮云的幻灭,而达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境地。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我的不懈追求

收藏周刊:您目前在书法探索上,有怎样的思考?

卜绍基:个性风格历来为艺术家趋之若鹜,谈艺术言必称“个性”“自我”,三句不离“创新”与“风格”。就连莘莘学子乃至刚从事书法不久的人也以此为标榜。有感于当下强调的“个性”,耻与人同,从而不甘寂寞,急于张扬表现自己,因而失去对美及艺术本质规律全面品味与探讨的耐性,失去了对完美及理想的追求。所以,我认为:奢谈个性是当前艺术最大的泡沫。

“传统与创新”这一恒久的话题,在各个艺术的学术界早已分辩多时。但无论如何,艺术品价值的高低才是最为重要的。离开了价值,所有的传统和创新都是空谈。对于时下提倡的“创新”,多数人更是高举“新、奇、险、绝”的大旗,仿佛不“新”就难有艺术魅力;不“奇”就引不起关注和争议;不“险”就无法刺激人、打动人、感染人;不“绝”则太容易被模仿和复制。的确,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发展、创造与超越。传统书法艺术的进程有时候的确会由于重视法度风范的承传,重视程式的规范而似乎容易造成束缚书家的个人独创性的错觉,但正如所有传统艺术的发展规律一样,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种在相对稳定的形式承继中追求深层次的气韵、神韵方面的拓展,所以我们能在承传的引导中深入到精神内核去探究形式,去追求形式内在精神的转换和开拓,从而给我们带来发展的后劲。这已被前人大家的成就所证实。

收藏周刊:书法学习对您绘画创作有没帮助?

卜绍基:我的创作立足于中国写意传统,坚持以书入画。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中国画形式在于笔墨的老到精妙,而笔墨的载体在于“线条”——清代石涛所论的“一画”。其本身所体现的抽象的审美特征涵盖了中华民族人文哲学、艺术文化、民俗传统的精神。古人说过:“十年磨一剑”,我奉行“十年磨一线”。因为线条是中国画之魂,中国画之骨。所以,希望画面中的用笔用线,既能表达状物象形,又能体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线条、墨韵之美。

所以,作为传统文人画的守卫者,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我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正如,人们都强调着“画外功夫”的修养,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努力,我认为不仅要从诗、书、印等艺术门类中学习与汲取养分,更要从中国哲学思想入手,取法于中国哲学中深远广大的统一精神,从老、庄等与艺术较多关联的哲学流派入手,静观默察外物与自身。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食而化之”,最后通过笔墨气韵的交织,令画面的象征性、寓意性内涵呈现出一种反映心灵、体现人生感悟的平和境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