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残器成交价也过亿 这件“瓷母”是什么来头
日期:[2019-07-21]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 高86.4厘米 口径27.4厘米 足径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英(1682-1756)清代陶瓷艺术家

■清乾隆 各种釉彩大瓶 2014年美国斯金纳拍卖行


陶瓷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今天不仅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地球人都离不开陶瓷,可以说了解了陶瓷的历史,就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中国陶瓷浩如烟海,上下五千年,就从“瓷母”讲起。

一说到瓷母,就很容易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那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此瓷母非彼慈母,手头没有衣服补。这个瓷母是个俗称——瓷器的母亲,真正的名字是“各种釉彩大瓶”,是乾隆鼎盛时期创烧的,现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它集结了十多个陶瓷品种于一身,这在陶瓷烧造中是个特例。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整理

器身一共有12幅吉祥图案

瓷母的体量非常大,釉色极为丰富,就是陶瓷专家在它面前也得分析半天才能知道它有多少种装饰手法。作为一般人,上前一看就是一感觉:这东西真够热闹啊!个儿大,壮观,富丽堂皇!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还留在宫里呢?就没离开过宫廷?这事很简单,这件瓷器个儿大,运输极为不方便。瓷器可比不了青铜,运输的时候稍不留神就碎了,所以国宝南迁时大件的瓷器反而都没怎么动,都留在了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带走的那些都是中小件。

这件东西为什么叫瓷母呢?是因为它集多种瓷器品种于一身: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夔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

那它都有什么纹饰呢?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瓷母可能系督陶官唐英所烧制

瓷母是谁烧的呢?它什么时候入宫廷的呢?最初又叫什么名字呢?这些现在都说不清楚,查遍了清宫档案,没有相关的记载,这事有点奇。但根据它的状态,我们推测可能跟一个叫唐英的人有直接关系。

唐英是干什么的呢?是个督陶官。就是督造烧窑的一个官员。唐英有官阶,当时是从五品,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副局长吧。清代陶瓷重器基本上都跟他有关,比如转心瓶、套瓶、交泰瓶等。唐英在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碑》上,记载了他督陶期间,总共仿古、创新了57个陶瓷品种,瓷母身上的所有的装饰手法,都没出这57个品种。

瓷母烧造的目的和今天一样,就是陈设用,极充分地表达了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审美。那是不是就仅此一件呢?中国自古就有成双成对的概念;再有,这东西历史上非常难烧造,当时是专门给皇上烧造的,就烧一个,万一烧坏了呢?所以当时烧个10个8个备选是十分有可能的。果然另一件瓷母出现了。

2014年9月17日,美国斯金纳拍卖行拍卖了另一件瓷母。这件瓷母的品相不是很好,至少有一个耳朵是有修补的,瓶子上有3处长深的裂纹,行话说叫“璺”。现在常说的“打破砂锅问到底”,是谐音,意思就是说把砂锅打破了以后,一条璺一直裂到底。严格一点说呢,这件瓷母,可以算一件残器,以1.5亿人民币成交,算是天价了。

各种釉彩大瓶传世仅此一件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奇技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延伸阅读

被吐槽的乾隆审美

说到这“瓷母”,不得不再吐槽一下乾隆的取名字能力,这瓷母的名字为“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这个随意的名字,真是听了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个被收录在故宫博物院中的瓷器,是由景德镇的御窑场所烧制的。烧制这个各种釉彩大瓶的工匠们都是乾隆在各地挑选出来的能人,他们的制作手艺巧夺天工,技术也十分高超。

只是这样说起来是十分的威风,但是这瓷器上五彩斑斓的配色加上纷繁复杂的图案,拼凑在一起以后,大家实在是没法将他与“美”挂钩。反观雍正期间的瓷器和各种古物,都十分地低调简单,走的是文人风格,网友们一看,更觉得乾隆的审美如同农家乐。

乾隆在位的时候,十分乐于收集古物,不仅如此,在自己收集来的古物上,还要盖上自己的各种印章,每当他得到了一幅十分喜爱的字画,他就给这字画上盖满自己的印章,这也成了网友吐槽的地方。对于有点“虚荣浮夸“的乾隆来说,一件瓷器,要做到最美,那就是把所有工艺都放在这一件陶瓷上。

虽然这个要求高,但是这些能工巧匠们还是用自己的高超技巧烧制出来了,“瓷母”就此诞生。各种釉彩大瓶的身上一共有了17种的釉,这些不同的釉彩对于烧制时候的要求很高,他们对于温度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高温烧制,有的则需要低温,所以这复杂的工艺也成了”瓷母“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文章来源:观复博物馆微信公号,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