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菜篮子”变成钱袋子 扶贫车间成了聚宝盆(1)
日期:[2019-07-31]  版次:[T16]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贵定县委常委、副县长荆茂团在为当地毛线鞋出谋划策。

■惠水县好花红镇佛手瓜产业园成为贵州省最大佛手瓜种植基地。

■来自横沥中学的肖强业老师教孩子们打太极。

广州南沙区助力黔南州三县脱贫出列

2019年4月底,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准黔南州贵定县和惠水县两个县脱贫出列,加上去年9月通过国务院评估脱贫出列的黔南州龙里县,由广州市南沙区帮扶的黔南州三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出列。可以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南沙区交出了一份令帮扶地区群众满意的答卷。

落户小山村的14万平方米蔬菜大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在石漠化山区建设8公里长的佛手瓜产业带,利用“小捧瓜”发展扶贫“大产业”……自2017年南沙区与黔南州贵定县、惠水县、龙里县结对帮扶以来,深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出了新的“南沙速度”。

南沙帮扶黔南三县晒成绩单

扶贫概况

2017年以来,南沙区各帮扶单位与黔南州贵定县、龙里县和惠水县三县共7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南沙区在组织领导、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携手奔小康等方面,聚焦脱贫攻坚目标,着力提高帮扶实效,深化产业帮扶,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目前,南沙区共选派9名干部在黔南州三县挂职,区卫健局、区教育局分别派出专业技术人员53人次、63人次到三县挂职或开展医疗(教育)协作工作。区人社局连续两年内多次赴三县举办专场招聘会,共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近8000个。去年共引导1048名贫困人口到广东及东部地区就业。

2018年,南沙区共拨付帮扶资金约7786.9754万元。2019年2月又完成上交广州市财政援助资金5934.58万元工作。南沙区还筹集帮扶资金1456.3198万元。引导10家企业到三县落户,带动贫困人口脱贫674人。

产业“造血”

黔南大山变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在龙里县湾滩河镇现代高效生态示范园区,南沙区去年投入近600万元资金,打造了一片面积近14万平方米的连片蔬菜大棚。不仅带动了当地260多户贫困户,1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这里生产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还远销广州等地。

“有了大棚后,吸引了很多种植大户过来,也带动了很多农民就业。”湾滩河镇农林水中心主任魏明艳说,大棚每年可以带动用工2万多人次,务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可以给贫困人口每月带来近3000元收入。种植大户解道矫说,有了大棚,蔬菜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价格也上去了。南沙区还帮他们对接广州的大学,通过农校合作,让蔬菜直接进入学校食堂,实现产销两旺。

与此同时,南沙区帮扶团队大力推动“黔货出山”和消费扶贫,让更多农产品走进大湾区。4月26日,一年一度的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黔味”成为现场一大亮点。龙里县50余种特色农产品亮相南沙天后宫景区、南沙中心农贸市场。位于南沙中心市场的龙里县农特产品展示销售中心也正式开张营业。南沙团区委在“创汇谷”港澳青年文创社区设立了“黔货专区”。团区委、资产公司、东涌镇已设立“黔货”展销点共4个。

据南沙区挂职干部,龙里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勇介绍,目前已搭建了广州江南市场、佛山中南市场农产品交易平台,还通过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铺在广东地区销售龙里刺梨产品、豌豆尖、腊制品等农特产品,去年龙里县销往广州地区农特产品约7906万元。

在惠水县好花红镇佛手瓜扶贫产业园,此前经过扶贫干部大力推进,攻克了“散小弱”难题,统筹涉农财政资金和广州对口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在好花红镇东部石漠化山区建成8公里长的佛手瓜产业带。目前,园区种植佛手瓜总面积8500余亩,年产量达3.5万吨,实现产值约4200万元,户均增收5000余元,成为全省最大佛手瓜种植基地,书写了“小捧瓜”助推“大产业”的华章。

为解决移民群众就业问题,政府还将扶贫车间建在社区旁。在紧邻新民社区的一家鞋服企业帮扶车间内,数十名工人在缝纫机前紧张忙碌着。该社区现有1550户5962人,都是从贫困程度最深的瑶山、麻山、月亮山“三山”地区搬出来的。

对此,南沙区挂职干部,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晓红说,南沙区提供资金帮扶建设的三个扶贫车间分布在三个移民社区,可提供650个工作岗位,已解决了280余名移民搬迁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人口就业,工友们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

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三县已顺利脱贫摘帽,但南沙仍将一如既往地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与三县保持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携手奔向小康。

立志扶智

授之以鱼脱真贫 授之以渔永脱贫

南沙区扶贫干部在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积极谋划培育发展富民产业,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帮扶之路的同时,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智志”双扶的工作方法。

在贵定县昌明实验小学,990多名小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来自岗城小学的李桐华、南涌小学的麦嘉霖和东涌小学的何润滔相在这里支教。

初来乍到,三位老师发现学生饮水难,于是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添置了两台共计1.3万元的饮水机。前不久,来自南沙区东涌镇的民营企业家到学校慰问,募集资金共4.7万元,帮助学校增添基础设施。

从南沙区石基小学到龙里县第一小学挂职副校长的郭子强,回忆初到学校的“第一印象”:没有完整运动场,围墙低矮,校园文化空白,办公、教学设备缺乏……为此,他积极联系一家广州企业,为学校进行校园文化规划建设,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在支教工作即将结束时,郭子强收到老师们的赠诗,“粤贵相隔万千米,不忘初心赴龙里。他日功成还复去,师生如何舍得你?”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马路小路一样脏,牛屎马尿到处淌,沟边路坎堆垃圾,河边树枝摇白旗……”贵定县沿山镇杨柳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卫生环境一度非常差。

针对这一情况,南沙区扶贫挂职干部,贵定县委常委、副县长荆茂团推动在杨柳村开展了脱贫攻坚“小手拉大手”思想扶贫项目,通过学生带动家长,进而全村参与整治脏乱差。2018年“六一”前夕,400多名学生和家长一起拉开整治脏乱差的序幕。南沙区还提供125万元帮扶资金,大大改善了杨柳村的基础设施。

现在,村口瀑布边的垃圾池变成了花台,村中处处有民族风情画和寨训,户户有“家训”,新建的凉亭和长廊成了村民休闲场所,茶马古道的古石桥边竖起了“春风扶杨柳,永远跟党走”的村训。

去年9月份,杨柳村的“小手拉大手”项目开始在贵定推广,通过在全县开展“小手拉大手 文明家家有”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齐华伟 莫道庆 舒霞

■图片:通讯员 刘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