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村民们满满的幸福感, 是我们帮扶的最大动力”(2)
日期:[2019-07-31]  版次:[T23]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新建的赤新村文化广场,成了村里孩子们玩耍的天堂。

■南方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医疗类专业高校的优势,在赤新村开展了多次义诊活动,进行医疗扶贫。

改造村貌 建新广场,增加村民认同感

三年前的赤新村,一到晚上,整条村子漆黑一片,道路上都是垃圾和泥坑,四处杂草丛生,有不少的安全隐患。如今,宽阔整洁的村道上车来车往,昔日的危房全都改造一新,新建的村民文化广场更是成了村民们每天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的天堂,每晚两根总瓦数达1500瓦的巨大灯柱照亮了村民们的新生活。

赤新村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材一角,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怡然自得地荡着秋千。刚刚下过雨,天空被洗得蓝白交映,凉爽的微风阵阵吹过,给这焦躁的盛夏送来了一抹清凉。突然,奶奶停住了秋千,走了下来,弯身捡起地上的树枝、树叶,丢进了一旁的大树墩子里。“刚刚下过雨,树枝被打落下来,得捡起来归置好,这是我们的新广场,我们都得当作自己家一样收拾好了。”奶奶笑着说完,顺手背起一把深红的雨伞,绕着广场新修的鱼塘快走散起步来,“我每天都要绕着这里走几圈,这里现在多好啊,又干净又宽敞,我真的太喜欢这里了……”

“这里以前就是一片烂草地,这个鱼塘也就是一个死水洼,很脏很乱。南方医科大学自筹260多万建了这个赤新村文化广场。你看,光是修这个水塘,就挖了十几米深的地基,先抽干水,用水泥把水塘四周都砌好边,再灌水和投了鱼苗进去。”现任驻赤新村第一书记黄年康说,文化广场建好了,村民们对于建设美丽乡村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水塘里还能养鱼,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现在已经建好的篮球架和体育器械,也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新宠,对增强民众体质很有帮助,接下来还要安装乒乓球台,让村里的孩子们有更多可以锻炼的地方。

今年40岁的阿亮,十多年前因为骑摩托车摔伤了颈椎,靠父母照顾,是村子里典型的贫困户。自从新广场建好以后,阿亮走出家门就能来到器材场地,他每天都到这里运动好几次,对于身体的康复训练大有裨益。“这个健步器材很适合我,不需要家人协助自己就能操作,以前我总是窝在家里,身体机能越来越差,现在自己有时间就来训练一下,感觉行动能力好了很多。”阿亮说,以前做梦都想象不到有这样的生活,现在村子越来越好,自己最大的期望就是有朝一日能生活自理,不再让老父老母为他担心。

扶贫工作队还主动支持赤新村的雨污分流、道路硬化、集中供水、沟渠整治、公厕建设、村庄绿化、垃圾处理、房屋立面改造等建设项目,完成了惠民路、学子路、老坛头村道建设、赤新村综合服务楼项目及围墙项目、赤新村文化活动中心修缮项目、村委楼加层(婚育学校)和老坛头村亮光项目等工程。“赤新村现在的情况和以前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变化太大了。”村民王允添发自内心地说。

特色帮扶 积极开展义诊活动 创新支教模式

在三年的点对点帮扶赤新村的过程中,南方医科大学不仅积极自筹扶贫资金,努力帮助赤新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帮扶贫困户点燃改变生活的希望,还充分利用自身的医科院校优势,从教、医、研三方面出发,利用暑假、寒假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到赤新村进行支教、专题调研、政策宣传等系列活动;此外,还积极引入政府资金,帮助改善赤岭小学的硬件设施;通过南医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科学地开展贫困户子女心理健康、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等相关内容的辅导,积极引导他们努力学习,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南医大充分发挥医疗类专业高校的优势,在赤新村开展了多次义诊活动,进行医疗扶贫。

2018年暑假,一支近50人的义诊义教队伍,奔波了340多公里,从广州来到赤新村。他们送来的,不仅有来自各个领域专家主任的先进医疗资源,还有热心支教的大学生,把兴趣爱好班开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里,让他们上课更方便、学习更有动力。

“我们派出的义诊医疗团队,是由心脏外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关节外科等科室的13名专家组成,这些专家的职称都是主治医师以上,每个人都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并由我亲自带队下乡。”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邹小明说。看到有近90岁的老人被家人搀扶着来看病,他心里十分感慨,在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不是个案,他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一切可能组织义诊队伍下乡,为村民们多尽一些绵薄之力。

以往支教一般是将村里的孩子集中在学校授课。“去年我们创新了支教方式,主要是出于方便村里的孩子和学校的考虑。我们将支教的大学生队伍分成5个小组,每组两名大学生,然后将他们派到赤新村不同的5个自然村去,到孩子们的家中进行授课,以美术、音乐、体育等各种兴趣班为主,这样附近的孩子们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想上的课。”南方医科大学团委张旭智科长说。他也是去年带队下乡的主要负责人,没想到创新的教学模式大受欢迎,本来预计一节课可容纳七八个孩子,结果最多的一堂课来了17人。

“未来,南方医科大学的支教团队将研发云课堂模式,只要有电脑和网络,不需要大学生下乡,也能让村子里的孩子们随时能上兴趣班。”张旭智对持续支教充满信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