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万科匠心锻造新“地标” 靠专业能力打开扶贫新篇(1)
日期:[2019-07-31]  版次:[T08]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万科出资建设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博物馆以白色为主、辅以褐色,兼具传统藏式建造工艺与现代建筑美感。

■博物馆的墙面使用藏式石材,展示藏地文化之美。

■云南怒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怒江易地搬迁小区家具发放现场。

■万科在百色深圳小镇项目一期配套的幼儿园。

■拉萨老城的孩子们在开心地玩耍。

援建西藏非遗博物馆,激活藏地文化产业链;注重城乡 基建配套,关注贫困户生活质量

扶贫概况

累计投入逾10.6亿元助力脱贫攻坚

据不完全统计,万科集团已累计投入超过10.6亿元助力脱贫攻坚。多年来,万科扶贫团队的身影已遍及西藏拉萨、新疆喀什、云南怒江、广西百色、河北张北、福建寿宁、江苏东罗、广东河源和汕尾等地区,已有约23万贫困人士获益。每到一处,万科都在尽自己的专业能力,完成帮扶任务。

扶贫案例

从高空鸟瞰世界屋脊,拉萨河谷向南延伸形成的平缓地带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拉萨新地标,正与拉萨老城隔着河谷遥遥相望。博物馆外观延续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西藏重要历史建筑精髓,以友善的姿态融于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城市肌理之中,仿佛与久远的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博物馆”虽是建筑,但当其与城市、环境相互融合,便能在一眼望穿过去千百年灿烂文化的同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启示新的思路。这正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的出资方——广东深圳市政府与万科集团,在对口协作扶贫西藏地区工作开展中,对帮扶地区践行的美好愿景。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战略目标。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成长起来、致力于做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万科集团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积极为助力这一目标而奋斗。

守护藏地“非遗” 打开援藏新思路

在位于拉萨河南岸的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内,以白色为基调、褐色为辅,兼具传统藏式建造工艺与现代建筑特点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遗博物馆(下称“西藏非遗博物馆”),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

这是建筑方——万科集团通过广东深圳对西藏自治区的重点援助项目,为西藏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献上了匠心之作,以“非遗保护+扶贫”形式打开援藏新篇。

西藏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9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3项。民间说唱,是传颂雪域高原的神秘传奇;鲜艳唐卡,镌刻永不泯灭的历史;一缕蕴含古味的藏香,是雪域芬芳的流传……每一项都是藏地历史的璀璨文化明珠。然而,由于资源过于分散,大量藏文化资源未能深度挖掘、活化,西藏文化旅游产业正面临发展的瓶颈。

在积极响应援藏号召的过程中,深圳市发挥改革开放模范带头作用,与西藏自治区政府携手加强重点项目开发,旨在丰富当地旅游业态,激活文化产业链,打造出西藏文化旅游的一片新天地。

2016年5月3日,广东省有关领导率代表团一行考察博物馆建设选址,了解具体规划及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情况,要求系统谋划,并以高水平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步伐,为西藏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大计服务。

同年6月20日,由深圳市政府领导率领万科团队的深圳考察团赴西藏拉萨参观考察,就两地深化援藏工作内涵、拓展援藏工作领域、提升工作水平、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等方面,与当地政府进行了深入交流的座谈会议。在座谈会后,深圳市与万科集团一同践行“马上办、办就办好、合力办成”的精神,积极与拉萨市沟通协作,致力于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打造成精品工程。

自此,由深圳市政府主导,万科集团协助援建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正式启动,万科集团负责项目全过程建设管理,同时承担项目主体建筑工程建设资金兜底工作。

“万科质量”突破难点 用匠心提升“创富”品质

在高海拔地区建设工程,要突破难题非常多。西藏非遗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首个采用劲性混凝土结构、首个采用 BIM 技术、首个采用大型乔木全冠移植技术的项目。为了完成这些技术,万科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优势资源,甄选最优秀的合作方,克服高海拔地区人员身体不适、建筑材料运输供应周期长、难度大、气候恶劣影响项目建设、场地内地质灾害严重等各种不利条件,创造了雪域高原的“深圳速度、万科品质”。

从2016年9月26日开工,到2018年4月27日工程验收,西藏非遗博物馆拔地而起,仅耗时一年半时间。

2018年5月,西藏非遗博物馆竣工,成为西藏地区保护、展示、传承藏民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据万科集团介绍,西藏非遗博物馆建造理念源于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特别与布达拉宫白宫部分有着相契合的建造风格。来游览的市民和游客,可在主场馆远眺布达拉宫、拉萨河等壮美景色。

更核心的意义是,西藏非遗博物馆通过实地带动藏民学习文化技艺,制作、演示藏民族特色的优秀非物质文化,从而激发文化经济效益,形成可靠的经济产业,实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为脱贫致富谋出路。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图片: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