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华新骨科医院副院长黄华扬:他将患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甚至错过儿子的婚礼
日期:[2019-08-11]  版次:[A05]   版名:[好医生好故事]   字体:【

■华新骨科医院副院长黄华扬

·篇首语·

人生最大的痛点,无非生、老、病、死。每一个,都与医生相关,所以,他们一定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其实他们和你我一样,是肉体凡胎的凡人,有同情心、同理心、悲悯心;但一般人经历的生死惊心动魄,却是他们每天面对成败交替上演的日常。

这样的情况下,医患双方的认知相距有时真有点遥远,但所幸,双方又是面对同一个敌人的战友——康复是打胜仗后的巨大奖赏,它既属于病人,也属于医生。

有时候他的一句鼓励,就成了你坚持下去的支撑。

有时候你的一份信任,就成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气。

我们相信,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前行,都与这些支撑和勇气有关。

又是一年中国医师节将近。去年7月-8月,在相关主管部门及广东省医学会的指导下,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主办的“向善而生——好医生好故事”活动向“8·19中国医师节”致敬。今年,我们的“敬佑生命——好医生好故事”第二季也正式开启——我们希望记录这些故事,关于这些我们为生命所做的共同努力。

不论你是医生,还是患者,如果你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故事,请通过gdgooddoctor@163.com告诉我们。我们将择其中突出、优秀者进行采访,相关报道及视频将在报纸、ZAKER广州、新快报官博官微同时推出。

黄华扬出身于医学世家,他没有继承祖辈打下的江山,但是依然可以说,他“光宗耀祖”了。在骨科领域,他凭借自己的医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广州华新骨科医院的关节外科门诊的门口,排着一溜队伍,他们说着各地的方言,有背着背包,也有拉着行李箱。黄华扬是广州华新骨科医院副院长、关节运动医学科主任,还兼任一家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63岁的他精神劲儿很足,每天的生活,不是在门诊就是在手术台。此外,他固定每周五晚坐高铁回普宁老家,利用周末,为不便出远门的乡亲患者提供便利。

黄华扬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与很多患者最后都成了朋友。从医34年,他的同事、患者未曾在他脸上见过一丝倦怠,取而代之的是笑脸与耐心。

慕名求医的患者来自四面八方

黄家是普宁当地有名的中医世家,他们家的祖训是“传男不传女,传大不传小”,黄华扬是第四代传人。读小学时,他就把父亲教的中药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了。

小时候的黄华扬很崇拜父亲,“那时候大家都很穷,他们来看病也都拿不出钱,就拿些食材给我们,比如半只鸡、几个鸡蛋,我们家吃的就比别人家丰盛多了,有得吃小孩自然就很开心……那时候就想,长大了也要做医生。”黄华扬回忆从医初心,眼神放光,秒回到儿时。

长大后,黄华扬并没有接过祖辈的中医,而是选择西医。1983年,黄华扬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随后一直从事骨科专业。

他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为了替患者解决更多的问题,他不断地学习和突破。渐渐地,黄华扬的好口碑传到全国,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黄院长的粉丝来自四面八方,有很多从他老家粤东过来的患者,省外的也很多,比如贵州、湖南、海南……”在关节外科门诊帮忙叫号的护士告诉记者,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病人过来了,黄华扬都会给他们加号。

“他们都是跑了好远过来找我看病的,只要我没有忙着手术,都会给他们先看。需要做手术的,能尽快就尽快,拖不得。”黄华扬告诉记者,关节骨科的病情的诊断治疗对时间要求比较高,一般都是因为意外或者是长年落下的病根,必须及早治疗。

医患故事:是患者信赖的好医生,更是好朋友

黄华扬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与很多患者最后都成了朋友。他的患者朋友里,不乏运动明星和健身达人。

大概20年前,健美冠军赵英军因为交叉膝关节韧带损伤找到了黄华扬,手术治疗后,黄华扬叮嘱赵英军“半年之内不能剧烈运动”,但是不遵医嘱的赵英军马上就去参加比赛,并夺得冠军。

“手术很成功,但我还是不建议这样冒险的,好在没有什么后遗症。”今天说起这位患者朋友,严谨认真的黄华扬依旧在“批评”他。

广州番禺的黄先生在一次运动后,扭伤了脚,他没当回事,简单地处理了事。一个月后,他发现自己腿部关节有些松动,行动不便,马上找到了黄华扬,才诊断出韧带断了一根,半月板也损伤了。

经过切除部分半月板和人工韧带的植入手术,黄先生恢复行走。复诊时,黄华扬仍一刻不停地叮嘱着,“还是要注意,四个月内不能下蹲,六个月内不能长时间运动,一年内不能跑步。”

黄华扬的患者群体里,更多的是骨关节疾病的老人。

一位年纪很大的病人骨折了,因为患者的身体情况一直都不好,心肺功能也不过关,当地医院为了避免意外,不敢做手术。辗转多家医院,患者家属找到了黄华扬。

“他的心肺功能不好,说实话我也没有完全的把握给他做手术,算是半赌博吧,术前家属的信任也很重要。”好在手术很成功,术后患者和黄华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看到患者再次行动自如,这就是我的幸福感”。

工作日常:早出晚归难团聚

“今天上午看了70个病人,中午又做了一台手术,下午看了两个小时的门诊,待会还有三台手术等着我呢。”8月6日,新快报记者待在门诊室里,看着黄华扬不厌其烦地在给患者讲解病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禁忌黄华扬都耐心嘱咐着。

每天这么高的工作强度,为什么还能保持笑脸和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做这件事我很开心,还可能是性格原因,我不喜欢和别人争吵。”黄华扬插空回答道。

每天早上6时,黄华扬便开启一天的工作,查房、手术,直至晚上12时。在这常态下,他还不忘抽出时间“充电”学习。

“我认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黄华扬很少参加无意义的社交活动,省下更多的时间,看诊、学习、写文章,“没有别的时间去写,只能抽空写,比如中午吃饭时间、晚上临睡前……积少成多。”

当医生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但是黄华扬却乐在其中,“我每天的工作都是三点一线,手术室、门诊、家。”

工作让黄华扬几近忘我,也“连累”了家人,没顾得上家人。黄华扬回忆到在儿子小的时候,自己的父母不舒服要去医院找他,儿子都会打趣地说“爷爷奶奶,你们不挂号爸爸不会让你看的”。

其实,对于家人、孩子的疏忽他都记在心上。“时间太少,事情太多。因为工作原因,孩子几个重要的人生时刻都错过了,比如高考、找工作,就连婚礼,也错过了。”

对此,黄华扬表示后悔没用,“这些事还是得有人做的嘛。现在孩子大了,每年回国见我几面就好了。”

同问同答

怎样做一个好医生?

年轻时,黄华扬常到国外学习交流,他认为,好医生的准则也分中西。在国外可能一个医生一天就只看几个患者,而在中国不同。

中国的医生想要做到一个好医生,应该舍弃自己的一些私心杂念,脚踏实地地为病人服务,学好专业、技术好、服务态度好,照顾病人的情绪。中国的病人对医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中国医生的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医生的心态也很重要,不论病人是怎么样的,都需要对病人有耐心。

■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实习生 刘荣章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实习生 余宁 石娟 廖依翎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