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同样的“三顾茅庐” 不同的瓷绘
日期:[2019-08-11]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三顾茅庐,指东汉末年,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相助,诸葛亮最终辅佐刘备成就了蜀汉霸业的故事。

自古以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流传广泛,被视作尊重人才的典范,并在元代以后的瓷绘装饰上有很多精彩的画面呈现。本文以实物资料为依据,简要梳理一下瓷绘人物纹饰中的重要装饰题材——三顾茅庐图。

元代瓷绘三顾茅庐图

元代瓷绘三顾茅庐图以景德镇窑青花制品为代表,颇具盛名的有两件:一件为元青花三顾茅庐图大罐;另一件是元青花三顾茅庐图带盖梅瓶。

元 青花三顾茅庐图大罐

(现藏于英国裴格瑟斯基金会,根据叶佩兰著《元代瓷器》,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该大罐高27.6厘米。腹部以精湛的绘画工艺再现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画卷。其采用了进口“苏泥勃青”料绘制,青花发色青翠浓艳。主画面诸葛亮身穿长袍,盘膝坐在松树下,一书童双手捧书匣站立一旁,左前方一童子正倾身禀告。

另一侧垂柳之下,刘备身着长袍,戴交脚幞头,躬身拜见,关羽和张飞立于身后,窃窃私语。其余空白处绘松柏、山石、树木、花草,错落有致,以烘托主题。辅助纹饰,颈部饰海浪纹,肩部饰缠枝牡丹纹,花叶饱满;足胫部绘变形莲瓣纹一周。

绘画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等技法,线条流畅,画工细腻,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画中把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焦急烦躁的神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元代高超的绘画技艺。

元青花三顾茅庐图带盖梅瓶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根据上海博物馆编《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上海书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78、79页)

该带盖梅瓶高38.6厘米。造型为小口,短颈,圆肩,矮圈足,风格庄重古朴。青花呈色艳丽,绘画工艺娴熟。其盖侧面和胫部均绘变形莲瓣纹,肩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

主画面之中,诸葛孔明坐于茅庐之内,手不释卷,神态自若,正在悠闲地观书,茅庐旁植松柏、篱笆、花草,一名头梳双髻的童子挥帚打扫庭院。

另一面是身穿便服的刘备,正在躬身施礼,关羽、张飞身带佩剑立于其后。整体画面古朴自然,清新雅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愧为元青花的精品之作。

明代瓷绘三顾茅庐图

明代瓷绘三顾茅庐图仍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除了青花,还有红绿彩制品。以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天顺青花三顾茅庐图大罐为典型代表。

明·天顺 青花三顾茅庐图大罐

(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根据阎冬梅著《中国明清瓷器》,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该罐高33.8厘米。胎体厚重,釉面肥腴。腹部以大片云雾幻境为背景,主题核心人物诸葛亮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茅庐之内,正在悠闲地观书,茅庐旁植松柏、篱笆,一名童子正倾身禀告;主题关键人物刘备刘玄德、关羽关云长和张飞张翼德三兄弟,身着战袍,侍立一旁。人物绘画生动,笔墨传神,自然洒脱,艺术水平极高,绘画手法更可与当时的画风相为表里。

红绿彩三顾茅庐图器物出现于明代晚期,以现藏于长治市博物馆的这件明正德至嘉靖时期红绿彩三顾茅庐图大罐最具代表性。

明·正德至嘉靖 景德镇窑红绿彩三顾茅庐图大罐

(2001年山西省长治市惠丰厂明墓出土,现藏于长治市博物馆。根据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5(山西)》,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页。)

该大罐高28.8厘米。造型为圆唇,矮颈,丰肩,鼓腹下部内收,近底部外撇出一周浅台。腹部主题部分以红绿彩绘制三顾茅庐人物故事纹,色彩艳丽,画工精细,人物表情生动,个性鲜明,堪称此类题材又一杰出力作,也代表了当时瓷绘艺术的水平与特色。

清代瓷绘三顾茅庐图

清代瓷绘三顾茅庐图继续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但不见青花、红绿彩制品,而是在清代末期出现了粉彩装饰新品种。以现藏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这件光绪同治粉彩三顾茅庐人物故事纹瓷板为典型实例。

清·道光至同治 粉彩人物故事纹瓷板

(现藏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据湖北省博物馆编:《千古英雄:“大三国志展”归国汇报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该瓷板长14厘米。形制为长方形,边缘有一周凸棱,凸棱外有一周半圆形孔。瓷板的正面以白釉为地,上面绘制粉彩三顾茅庐人物故事图。画面上的刘备正拱手行礼,门内人似为童子;关羽和张飞两兄弟,身着战袍,侍立一旁。画面上人物表情生动,个性鲜明。反映了三国故事在当时社会流传范围十分广泛,具有非常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瓷绘三顾茅庐图的装饰技法较为丰富,除了青花,还有红绿彩与粉彩。虽然仅见有景德镇窑的产品,但时代上跨越了元、明、清三个时期,各以不同装饰技法与观察视角呈现出当时人们的形象样貌与风情习俗,兼具有瓷器研究价值与图像资料参考价值。

(本文根据古瓷品鉴专栏《瓷绘中的三顾茅庐》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9年03月刊)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