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叶其嘉:对于田园水乡的描写, 越熟识越新鲜
日期:[2019-09-01]  版次:[A0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叶其嘉 和风细雨

■周本波 春雨潇潇

■黄利娟 觅

简介 叶其嘉 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田园山水画院副院长,顺德田园国画院院长。

■林亚谨 龙舟诞会

■司徒桦 鹿语繁荫

“沃土芳华——顺德田园国画院五周年画展”在顺德举办

日前,“沃土芳华——顺德田园国画院五周年画展”在顺德举办,这是顺德田园国画院十五位画家的一次集体亮相,同时,也是近年有关“田园水乡”题材的集体呈现。顺德田园国画院院长叶其嘉表示:“越熟识越想具体表现的想法越需要警惕。”

在“沃土芳华——顺德田园国画院五周年画展”的研讨会上,暨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楚乔指出,画家面对熟悉的事物久了就会麻木,所以不一定要局限在水乡周边寻找绘画题材,多到别的地方去感受新鲜事物,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灵感。

顺德美协主席陈子雄则提出,在创作的同时,理论要跟上,理论是很重要的实践指导,难以忽视。

对此,顺德田园国画院副院长伍海成也提了几点建议:一是提高绘画理论的水平,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多向名家学习;二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传统水乡生活已然远去,但年轻一代应该对岭南水乡文化、民风民俗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以此来丰富画作的内涵;三是创作不必局限于水乡的对象,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之间应该多吸收借鉴,避免过于雷同,拉大画家作品之间的差异。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对话

艺术家的面貌是自然生成的文化符号

收藏周刊:顺德田园国画院成立五周年,您会如何总结?

叶其嘉:我们田园国画院目前有十五位画家,通过这几年的密切交流,互相之间都会有所促进,有时候一些想法互相都能有所启发,在田园这个大的题材范围里,各自都有不同的侧重和追求。比如田园就包含花鸟,花鸟又有各种花卉和翎毛动物,这只是题材内容,而形式技法则更可以多种多样。在大的田园题材里,每个画家都各自有不一样的兴趣爱好。

收藏周刊:您的水乡题材探索已经有三十多年了,目前在个人在创作上,有何变化?

叶其嘉: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倾向于纯水墨,属于粗放型,那时候比较喜欢北方豪放的笔墨,比如石鲁等;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我慢慢转向了侧重色彩,笔墨上有所内收,探索水乡画的色彩运用;到了近十年,我又逐渐感觉,色彩有点掩盖了笔墨,又开始在笔墨与色彩方面同时往细节上下功夫,整体都在内收的过程。而且近十年内,特别感觉到了书法与中国画关系的重要。近几年,我几乎每天都坚持先做好书法的练习。

收藏周刊:石鲁在描绘水乡题材上,也有出色的代表作,他在这方面的探索对我们水乡题材的创作,有哪些启发?

叶其嘉:石鲁是一位天才型的画家。他并不侧重客观真实,而是写印象,比较写意。这种大胆联想、大胆打破客观对象的景象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我们通常会受制于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生于水乡,长于水乡,我们并没有对水乡题材有所麻木,反而越熟识越新鲜,越感觉兴趣浓烈,越来越想把熟识的事物表现得具体透彻,但这也正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之一。

收藏周刊:通过对书法的重视,可能可以提高笔墨的运用,但想提高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高度,可以通过什么方式?

叶其嘉:这个就是一个综合问题,跟每个画家的人生历练、修养乃至读书、理论的归纳总结等等都密切相关。

收藏周刊:有一些画家是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而有一些画家则不管什么是理论,只强调创作、强调作品。但后者总容易走进“死胡同”或者局限在小天地,我们是否应该提倡前者?目前顺德田园国画院是否在理论的重视方面,仍然有待提升?

叶其嘉:我想这方面,不单单是顺德田园国画院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真正注重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画家,是凤毛麟角的。大部分画家在这方面意识都很薄弱,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在广东都十分欠缺。

我们也知道,不少画家阅读量是非常少的,画画就讲感觉,很多人手头功夫很好,但让他们说出个所以然,很难。

收藏周刊:您有想过自己作品中的“符号”问题吗?

叶其嘉:曾经有不少人跟我提议只画水乡的某一种题材或者固定的某种风格、画法,以后别人只要看到这种题材,就能想到我。对于这类建议,我都是一笑而过。我不认为局限特定的某一种题材,就能成就大艺术家。艺术不应该有这样的约束。符号是自然生成的文化表征,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是抽象的总结。在几十年的探索里,我能慢慢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面貌,已经不容易。至于能否更深一步,有自己的符号,这个就不是我能追求的了。我记得我老师林丰俗先生生前有一次谈话,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没有风格,他笑笑回答,“无风格就是风格啦”。他的这个回答,对我们很受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