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有了安定的家,才有真正的幸福”
日期:[2019-09-12]  版次:[A07]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强哥正在自己蚕房查看蚕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

■蚕农黄建强(强哥)正在将从田间采割回来的新鲜桑叶拿下车,每天,他要开着三轮车去采两次桑叶供养家里的蚕宝宝。

■沙梨园的新貌。

■排坑村的新貌。

广东丝纺集团用小蚕桑叶帮扶英德镇南村人结出大幸福

十年来,广东省慈善总会发挥慈善优势,广泛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赠,成功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扶贫济困道路。

金秋,清远英德西部,千年古邑、蚕桑之乡浛洸镇,依旧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25-35摄氏度的天气,1级微风徐徐,正适合蚕宝宝们的生长和发育。浛洸镇最大行政村镇南村里,村民黄建强正在一天4次地给家里的4龄蚕宝宝们喂养新鲜的桑叶。

几天后,蚕宝宝们就将结茧。按照目前市场价,月底,2.5张蚕花就将变成5000元左右的现金,想到这些,忙碌的黄建强面带微笑,手上干得更带劲儿了。

在家每月也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这是黄建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安定生活。作为村里低保户的他,去年此时还在外当保安,每月休息4天,不到4000块的工资,让他一方面担忧着家里老婆和3个孩子的生活情况,一方面又苦于生计不得不在外打工补贴。

让黄建强下定决心回家的,是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为村民定制的“脱贫套餐”——结合镇南村种桑养蚕传统,通过蚕种、桑枝、蚕房、蚕具、蚕药和化肥补助,辅以保价收购和专业技术指导、各类培训讲座等,减少蚕病死、提高结茧量和蚕茧质量,带动镇南村乃至整个浛洸镇的贫困户和广大农户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谢怡青

■图片:受访者供图

低保贫困户“强哥”的回家路

“强哥,你稍等下,我一会儿跟你电话。”挂了电话,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丝纺集团)精准扶贫驻镇南村第一期队长兼第一书记邓南平,开始和记者聊起第一次见到“强哥”的情景。

2016年4月25日,邓南平和搭档张文基第一次来到镇南村。从清远英德浛洸镇西行3公里左右过桥,2层高的镇安村村委楼就出现在眼前了,“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现状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邓南平当时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楼外墙剥落、钢筋外露,里面的会议室阴暗潮湿,桌面凹凸不平。”让他更震动是,镇南村空心化很严重,全村150户贫困户中,大多贫困情况严重。

后期走访时,邓南平第一次见到了“强哥”的家和家人。“3间泥砖房年久失修,墙壁上有手掌宽的裂缝,家中几乎一贫如洗。”

“我也是没办法,谁不想能和家人在一起呢,可在家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了,还有为孩子治病欠下的十几万外债要还。”强哥告诉记者,家中二胎双胞胎2007年出生不久,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家里情况每况愈下。2013年的一场洪水,数亩桑田被毁,这让从2005年就开始种桑养蚕的他们,断了生计。无奈,强哥只能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直到2016年,丝纺集团扶贫组进村,为村民进行危房改造,并进行养蚕指导和全链条补贴,不少贫困户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村贫困户都住上了安全住房。强哥家阴暗的危房,也变成了85平方米的敞亮平房。

2018年底,看到同村不少成功案例后,强哥辞职回家,重拾养蚕。

9个月过去了,强哥家的4亩桑田变成了12亩,家门口搭上了90平方米的科学养蚕大棚。按扶贫组给强哥的规划,“一年预计养蚕25张纸蚕,卖茧收入可达6.8万元,不养蚕的4个月再打点散工。赚钱、顾家两不误。”新快报记者问强哥现在的感受,强哥笑逐颜开:“以前都在外漂泊,现在有了安定的家,有了真正的幸福。”

科学“组合拳”助力蚕农脱贫致富

温度26℃-28℃之间、湿度70%-80%、平均一张蚕种面积35㎡-50㎡……按照这些科学养殖表,强哥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和大棚之间,忙得不亦乐乎,蚕茧的质量和数量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一张蚕花的产量,也从以前的80斤左右,变成现在的130-150斤了。”听扶贫队的人算着账,强哥脸上也笑开了花。

但在扶贫队进驻之前,这个坐落在素有养蚕之乡小镇的村,很多蚕农都面对蚕茧结茧量低、质量不好的现状。

邓南平还记得,3年前贫困户林茂盛家平均每张纸的结茧量才60斤,这源于其阴暗、密不透风的蚕房根本不适合蚕宝宝生长。为此,扶贫组请来集团的专家,为村里的养蚕户进行集中讲座培训,并下到贫困户家,做现场科学指导。

除了养殖技术指导,扶贫组还指导蚕农进行蚕房改造、蚕花补贴(每年封顶7000元)、养殖农资补贴、达标超量补贴、保价补贴(丝纺集团以最低20元/公斤的保底价进行“兜底”补贴)等。这套“组合拳”,让丝纺集团在镇南村的扶贫成功实现了产业“造血”的目标。2018年,该村贫困户通过4月-11月共8个月的辛勤劳作,户均种桑养蚕收入达2.88万元,个别种养大户收入更喜人。

贫困户王国有就是其中一户,他们家2018年种桑养蚕收入达到4.5万元。更让他开心的是,他们还实现了多年以来搬入镇区的梦想——在浛洸镇区供了一套商品房。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镇南村全部135户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64.26元,其中有劳动能力58户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26.36元。全村不仅是贫困蚕农实现了脱贫致富,整个村的种桑养蚕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大型现代化养蚕基地将建成

面对镇南村天然的种桑养蚕环境,以及良好的种桑养蚕传统,丝纺集团扶贫工作队期望帮扶该村以发展蚕桑产业为核心,通过打造蚕桑扶贫基地,辅以保价收购桑叶,保证蚕桑产业在该村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因此,3年多来,驻村工作队一直努力在镇南村筹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蚕桑种养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示范基地。

丝纺集团前往镇南村精准扶贫的第二期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长钟锡朝,此刻正在镇南村督促这个示范基地的基建工作。据介绍,该基地计划投入580万元,规划建设150亩桑田以及占地11亩包括1个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蚕房和2个500平方米的规模化、立体化养殖蚕房。目前,一期工程的基础建设正在进行中,预计今年12月份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基地建成后,百亩桑田管理拟采取机械化连片种植模式,提高桑叶质量,通过机械收割提高桑枝效率和减轻人力负担。此外,该项目运作还将招聘33-38位本村贫困户和种桑养蚕户为主的工作人员。还将收购农户养植的桑叶,将帮助约40户种桑养蚕户实现种养分离。“种桑养蚕,8成时间都花在养蚕上,而桑树却浑身是宝,桑枝顶部的‘一芽两叶’可做桑芽菜、中部的叶子可养蚕、较老的桑叶可做桑叶茶、桑枝可以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质……”钟锡朝说,种养分离的模式,将使种桑和养蚕的有效劳动力都大大提高,既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又提高科学养蚕的水平。还能丰富产品结构,并完善产业链。

钟锡朝介绍,一旦项目正式开始投入运营,除了可解决该村73户农户的就业问题,还能明显增加该村村集体收入。而通过常驻基地内蚕桑技术员的手把手教和实时跟踪指导,能有效帮助贫困户掌握种桑养蚕的技术,实现授人以渔。未来,桑园周边将种植果桑,这又将推动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钟锡朝相信,不久的将来,该示范基地或将成为英德的一张“名片”,推动当地蚕桑种养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发展。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