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师承是活性的继承
日期:[2019-09-15]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李毅峰 著名画家、学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的伦常,那就是师傅带徒弟。就书画艺术界而言,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还是名师出高徒的艺术大师,都有着或嫡传、或同门、或攀枝等基本形式的传承关系。

清代罗振玉在《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说:“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束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此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成了师徒关系中的规矩。特别是注重家族观念的中国人,他们把家族伦理直接套用到师徒关系中,师傅就意味着像父亲一样权威和责任。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化人圈子里,师承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史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他号称弟子三千。后如孟子师承子思、宋玉师承屈原、李斯师承荀子、司马迁师承董仲舒、梁启超师承康有为、吴昌硕师承任伯年、李可染师承齐白石等等,都通过师承而延续了中国文脉。

师承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不论是历史上的私塾,还是我们今天的学院式教育,都难以代替师傅带徒弟的这种传承方式。为什么呢?

明代首席大学士解缙谈书法师承时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这“口传心授”说明师徒之间的心领神会是非常重要的,是用心去传达在精神上的感悟和技艺中的微妙之法。

当年任渭长收任伯年为弟子,就是他看到了任伯年仿学他的作品,在微妙的笔墨变化中,任渭长发现了任伯年与自己要承绪和传递的心法。

王个簃是吴昌硕十三个大弟子中最后收的一位得意之徒。他边与老师学习诗词书画,同时又担任了家庭教师,为吴昌硕孙儿授业。吴昌硕则喜欢在夜籁人静时与王个簃聊天,谈古论今画事,评析所画作品。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会友釆风,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吴师言传身教遂多,息息相通。我们在王个簃的作品中也能深深体会到吴昌硕骨子里的文化对王的影响,这就是通过非血缘关系的“口传心授”、耳濡目染所达到血缘关系或胜于血缘关系的从思想精神到心理认知,再到技艺层面的一个全方位的继承,就是解缙讲的难得的师承之“精”。

师承是活性的继承,是承载着的活的传统。

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以认知为求通天地之变的途径,以体悟为发见万物之理的方式,中国传统中有传承的一切技艺都是与其东方的哲学意蕴相统一,道和器是相表里的。很多的技艺是通过“道”的层面的引领才能达到,师傅必须在验证了徒弟精神的净胜之后,才可以发掘其禀赋,进行“口传心授”。这就必然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这种传承方式,千百年来,它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独特的教学方式。

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而言,师承关系即是拜师学艺的过程,更是进德修业、淬炼人性的历程。一部中国书画师承史,就是一部大家大师林立的艺术史。几乎没有一位大家、大师是没有师承的。如果没有了这种师承传承,便难以成就后辈精英,而没有了这些历代精英们的薪火相传,历史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