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伍炳亮:书法鉴赏要看力、气、韵
日期:[2019-09-22]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作为一名企业家,伍炳亮在家具行业摸爬滚打了整整四十年,出版了厚厚几大本的家具书,影响了整个传统家具行业。作为一位书法爱好者,伍炳亮在书法领域上绽放了自己的才气。

在伍炳亮看来,鉴赏书法具体地说有三个关键词:力、韵、气。

■郭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书法水平高低在于对线条的把握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在线条运用中产生内在的韵律与节奏——不仅要在用笔上饱含力度,使线条顺畅连贯,有连续性,而且还要注重笔与笔之间的映带关系,使其“笔断而意不断”,让线条在气脉连贯的流动旋律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于互相呼应中产生出一种张力美感。

早在西汉年间蔡邕的《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藏头护尾,字在其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意思就是,书法家在创作的时候,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但是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藏头护尾”,“不露圭角”的时候,并不能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才是一幅书法暗力所藏的机锋所在。中间行笔取势中锋,使点画线条浑圆醇和,做到温而不柔 ,力含其中。这就是书法中一直强调的藏露结合。

因此,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骨轻薄。那么,书法中的力从哪里得来?它既不是依靠书法家的体力,又不是从书法家手中用劲就能获取,它终究与一般所言之“力”不同。

伍炳亮认为,此“力”乃艺术之力、技巧之力,没有数十年之功底,很难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力要体现在整幅书法作品之中,也要体现在每个字的点、划与结构之中,书写每个字时要做到笔到、墨到、力到 ,眼到、心到、手到;起笔、行笔、终笔,都要有力伴随其中,如此才能使这个字显得骨劲肉润,体态丰满,艺韵无比。用心、用力、用意、用气熟练自如地写出来的、自感得意的书法作品。

事实上,书法作为艺中之艺,它有自身的丰富的内涵,同样的点画,史上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处理,书法水平的差距也就是看你对这些线条把握了多少,简单地说就是到位与味道,把握得好便到位,把握得多便有味道。

书法之“韵”与个人修养息息相关

什么是书法的韵?具体地说,书法的韵就是风格特征。书法的风格宛如一个人的气质,有的斯文有的狂狷,有的落落大方有的小家碧玉,书法的韵味就是整张书法的灵魂。他认为,作为成功的书法作品,应该是韵味浓郁,风度翩翩。一幅没有韵味的书法,那就像印刷体一样,显得呆板无变化、规整而无神韵,这就失去了书法艺术的特色。具有艺术美的书法,应该是线条柔和而有力,字形俊俏而优美,章法活泼而得体,书写如意而流利。这样的书法作品,会令人感到有形趣无穷,无声韵味浓。

历来,书法界有一个共识:有韵无形则为上乘字;韵形兼备者次之,见形不见韵则为下品。如同他所设计、制作的红木家具,就特别有韵。他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人的书法,要是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也就是说没有自己的神韵,那么这些书法总是会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象穿着同样服装的人站在跟前,如果不是仔细从五官来分辨,是难以分清谁是谁的,书法作品失去个性和气质,也就等于失去了韵味。书法作品没有穿对自己的“衣服”,那么其书法即使写得再正确端庄,也只能说是一幅没有问题的书法,而不是一幅好作品。

那么,书法的韵从何得来?伍炳亮经过长年的书法实践,得出一个结论——作为一幅书法,要写得有韵有味,不是提笔就能办到的事,它必须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熟练地使用文房四宝,将笔与墨、神与力,揉合在一起,在手臂的趋动之下,用笔将墨熟练地书写在纸上,同时将神和力融合于笔墨之间、渗透于纸面之上。无此功底,即使注入平生之力,也难以创作出书法的艺术韵味。也就是说,形,乃书法之外在形象;韵,乃书法之内在灵气。形,隐含有韵;韵,依附于形。有形无韵之书法,不会成为传世之艺术佳作。

除了艺术功底之外,韵的形成也与个人修养息息相关,是在自己的经历、阅历、学识性格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之下,从传统经典中吸收营养而在书法家笔底所聚合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在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能看出其“家底”,也就是说书法作品的整体面貌是学哪一家,或是那几家杂糅而成。对于那些并未经过书法专门的训练的人来说,很难有这样的“家底”。比方说,写王羲之的大多雄逸或是俊美,各得 其一面,写颜真卿的大抵是恣肆奔放,写苏东坡的书卷气但略显压抑……作品水平高下往往也是看对这些传统的东西继承的多少,以及对这些传统理解的深度。伍炳亮的字,往往用笔方圆兼施,枯润交溶,一展传统书法之神韵。

真正的书法艺术是生命的律动

除了“力”与“韵”之外,伍炳亮还很看重书法中的“气”,他说——“气”乃书法之神。他认为得意之书法作品,除了整体布局合理、个体字形洒脱之外,其整个画面,往往还蕴含有一种文墨之“气”,这种“气”,它可能是浓郁的墨香之气,强劲的功力之气、飘溢的文采之气、优雅的清秀之气,甚至是无形的气功之气。

真正的书法艺术是生命的律动,情感的渲泄,更是气的喷发与凝聚,气的交流与回溯。在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欣赏其精湛的笔法墨法章法外,感染我们的无不是超于形态之外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气”。书法的气是书法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书法家的品质和内心世界,这些“ 气”具有长久的感染力,能带给观赏者一种美的启迪和熏陶。比如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的字,从形质上给人一种结构得体,笔画避让、 收放精准,着墨均匀,但不失轻重、浓淡、枯润变化,墨法精妙的感觉;从神采上给人一种从容、峻丽的感觉。启功先生的字植入人心底的是超于神采的朗朗清气。

那么,书法之“气”怎么得来?有人说,心正才能笔正,情高才能线雅。伍炳亮深深地领悟到,书法之气是书法家道德、情趣、学识、等内心真实情感的反映,一个书法家必要先加强品德修养和知识修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必须加强书法艺术本身的修养,继承方能创新,才能将天地大观、山水清气得之于心,形诸于笔,写出自己风格的、有性有意、气韵生动的书法。如古代一些书法大家,同样在书写“人”字时:颜鲁公写的“人”豪迈、雄浑、坦荡、伟岸;王羲之写的“人”清丽、灵秀;虞世南写的“人”敦厚、含蓄……但是,尽管这些大家们的书写风格各 异,但却都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成为了所有书法大家所追求的一个审美境界。正是因为领悟到这点,伍炳亮特别珍视一个人对生活和时代的感悟 。可以说,生活就是“气”之根,是书法家吸取营养的土壤,对于生活思考的种种结论,直接影响到一个书法家书法的气质,或者豁达或者耿直 ,或者以柔克刚或者刚柔并济,凡此种种,体现在笔下,无一不精彩,无一不被观赏者读出来。

字讲究的骨气其实就是人之骨气、气 格。刘熙载就指出:“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又提出:“凡论书气,以士气为止。”是对一种精神气格、情操修养的肯定 。伍炳亮无论作为一名企业家还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都一直保持着竹子一般的高风亮节、虚怀而挺拔,在一场又一场名利争斗中,成为清醒的 旁观者,成为理性的局外人。正因如此,他的书法才能散发着浓郁的书卷之气,也洋溢着一股独特的凛然正气和大气。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它使作品贯气而一充满生机,它置作品的境界于有形无形之间,它使艺术家的个性品质得以充分地展现。同时,这种传统文化中尚“气”的现象又有其深刻的民族根源,它是与传统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总的说来,力是书法之本,韵乃书法之魂,气乃书法之神,只有这三者皆具备的书法作品,方可称为一幅得意之作。

感悟:从家具的设计中汲取营养

伍炳亮曾经写过一幅作品《舍得》。这个“舍得”二字看似得来很偶然——当时写这二个字的时候,是在写完数幅书法之后,用砚台里的残余的墨,在边料宣纸上随意挥洒。没想到,这一挥洒,一个内含丰富的“舍得”二字便跃然纸上了。

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过:“凡欲结构字体,皆须有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这二个字,已经不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哲理的单位。

伍炳亮对书法有他自己独到的定见,也是他数年以来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他认为,学写书法,没有打好坚实的功力,不可能写出让人满意的书法作品,更很难一步跨入书法队伍的行列。虽然他甚少临帖,但他坦承从传统家具的研究、设计和制作中汲收了不少营养。他设计、制作的家具特别讲究:“型、艺、材、韵”。而伍炳亮的书法作品,大都具备了:字体稳健、点画协调、外形美观、具有视角美感的书法艺术品。

点、横、竖、拐、撇、捺、钩,都有它在字体中的合理位置,若能布局恰当、到位,粗细、长短、曲直幅度与所用宣纸的面幅相适宜,或挺拔、或刚毅、或柔润,整个画面布局又比较合理,做到了这些,那么,所写字中必然隐含有一种耐人寻味、品而有味的灵韵在里边。这种灵韵就是书法作品的生命,就是书法价值的体现。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